引言:北京砚田书院由田英章大弟子叶克勤院长所创,秉承着“秉烛传光,接引众学”的目标,多年勤耕砚田,耐心接引初学,只为更多的人从书法中找到初心,并弘扬国粹。
叶克勤yuan#39;zhang东坡居士世称苏仙。小的时候不怎么觉得,只记得上学时高中语文老师是个吝惜赞美的人,但是在介绍苏轼的时候却是赞叹连连。所以我就本能的被洗脑,在心中为苏胖子留了很高的地位。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词作罢,潇洒旷达。高中时的我,从“也无风雨也无晴”里感慨,东坡居士营造的烟雨湖中,一舟一蓑衣,一人独自垂钓,万人往而吾不动,垂钓毕,孑孓独行,慢慢归程的情景如此淡泊,借此景抒情,怎能不感作者志行之高洁。
但是经年之后,虽未看破红尘,但是也看到了红尘是破的,更知道世事之艰辛与繁复,看问题自然就复杂了。再读此词,却是注意到了别处。
此词前有一段描述,摘录共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译作“三月七日,走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走了,同行的人因为害怕淋雨都显得十分狼狈。只有我浑然不觉。不一会儿,天放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大家都知苏轼有记日记的习惯,一日我又看到了《游兰溪》,文中写到。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译作“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看田,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会看病,是个聋子。就去他那里看病。”
看病这件事发生在元丰五年三月,相信细心的朋友已经发现。《定风波》中描述的是元丰三年七日,在沙湖道,淋雨、酒醒、微冷。你看,作词就作词,东坡胖子你还淋雨,还得瑟。这不生病感冒了。还写文章《游兰溪》记录了下来。当初发现这件事,足足笑了我半个月。作词抒胸臆是好的,但是淋雨得瑟就容易感冒,看来比起乐观的人,现实还是骨感并残酷了一些,连我们的东坡胖子都中招了。
其实,多看一些苏轼的词你会发现。苏轼作为一个伟大的文青,真的对生活十分好奇。他品味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并能将那些情怀感悟,用细节用翩若惊鸿的瞬间表达出来。仿佛大理段氏的六脉神剑,看到你内心的弱点,就那么不急不缓的戳过去,躲也躲不掉,戳中所感,让你不由得感怀人生世事,并惊叹苏仙有才。
yantian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译作: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一次简单的醉酒夜归吃了闭门羹,在苏仙笔下突然变得多么令人,唏嘘慨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比之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境不输分毫。但是从创作上说,陶潜的环境、角度却要容易的多。更见苏仙创作之俊奇。在平淡中见人生之真谛,感世事之多艰,
这种感觉如果类比的话,你可以去听听毛不易的《消愁》。
当你走进这欢乐场
背上所有的梦与想
各色的脸上各色的妆
没人记得你的模样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
句句戏谑,但句句都是无奈是控诉,是无法挣脱但挣扎不停的嘶吼。
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
唤醒了我的向往温柔了寒窗
于是可以不回头的逆风飞翔
不怕心头有雨眼底有霜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临江仙》
东坡居士困顿于他的时代他的遭遇。拿出最自负不羁的样子,只是为了掩盖失意的悲伤。
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
支撑我的身体厚重了肩膀
虽然从不相信所谓山高水长
人生苦短何必念念不忘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城子》
嘴里说出的不忘全是假的,明知是感情的错付。每次说的不忘却是一次次无可逃避的惦念。
看过东坡全部的词,仿佛预览了他的一生。
一杯敬自由,一杯敬死亡。
敬终得自由的东坡居士,也敬他带给我们的自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