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沙湖 >> 沙湖资源 >> 正文 >> 正文

9D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

来源:沙湖 时间:2022/10/8

世人皆赞苏东坡的文采,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的这一人生境界在《定风波》中表达地酣畅淋漓。

管那风穿树林,雨打枝叶的声音,不如放声吟咏,缓步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一身轻松更胜骑马。这些风风雨雨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烟雨迷蒙度过此生。

微寒的春风袭来,吹醒了我的酒意,身上寒意乍起,山头上的斜阳却是暖融融的,似乎迎接着我。回看来时路,风雨潇潇,归去时只一片平静,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了。

词有小序:

三月七日这一天,作者和朋友因事到沙湖,途中偶遇风雨,不巧的是雨具已被拿走,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苏轼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出行途中遇雨,触动了东坡敏感的神经,仕途多舛,宦海沉浮,与眼前这场猝不及防的山雨何其相似,这首诗表面上写自然风雨,实则暗示政治风波。

到底怎样的情况使得东坡先生发出如是感慨?东坡先生又借此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下面我们一起通过东坡先生的工作经历来解析这首词。

苏东坡

从政7年,在地方做官长达33年,脚印遍布北宋版图的东西南北。我们用三起三落来概括东坡的工作经历:

一起:步入仕途

年苏东坡22岁时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科举考试,他的限时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颇得当时的欧阳修欣赏,本应第一,但因欧阳修误以为如此优秀的文章是其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降为第二,这篇文章使苏轼名震京师,后来收人《古文观止》。

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吾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考中进士后,苏东坡任从八品陕西风翔府判官、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可以看出苏东坡步入仕途后,逐步被提拔重用,但其锐意直言的性格树敌无数。

一落:大难临头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遭到新党的记恨。苏东坡在湖州任职时照例向朝廷上书谢恩,原本官样文章,东坡先生却改不了讽刺的笔锋,写到“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配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人”,这句话不仅表明东坡的反对态度,也暗讽在朝的当权者是“生事”的宵小之辈。于是,一场围剿苏轼的政治阴谋很快上演。以李定为首的御史们千方百计地搜罗苏轼的文章,寻找罪证,甚至无中生有,情景类似于清朝的文字狱,东坡因此入狱,被关在御史台审讯天,好几次险些丧命。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后来,苏轼幸免于宋朝不杀士大夫的规定,被贬到当时的下等州——黄州,长江和巴河一起把黄州围得像一口井,贫穷落后,苏东坡说:“黄州真在井底”,这儿是东坡先生人生的低井,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爆发的时期,《定风波》、《赤壁赋》等名篇就是这个时候创作的。

二起:东山再起

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变法。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

二落:知难而退

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于是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

三起:再回朝廷

苏东坡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从苏东坡频繁的上下左右调动,反映了朝廷当时极端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太后对苏东坡极为赏识,希望他作为与新党制衡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又忌惮他的不懂官场圆滑,肆意任行,对苏东坡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三落:一贬再贬

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刚一亲政,就变本加厉地进行政治反扑,无情打击元祐党人。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海南岛,当时的海南是极其落后、没有开化的蛮荒之地,贬谪海南是除了死罪之外的最终的惩罚了。哲宗驾崩,宋徽宗即位,由宋神宗妻子向太后执政。元符三年()苏轼得以赦免,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公。

这就是苏东坡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从政40年,被贬谪的时光有12年,,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足迹遍及大宋的东西南北。

了解了苏东坡的工作经历,我们再来品这首《定风波》,又是另外一番滋味了。

《定风波》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所写的。处于政治夹缝中的苏东坡总是被打压的对象,一贬再贬,但从诗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他旷达刚毅,乐观潇洒的一面。

上片借自然界骤然而来的风雨象征现实的政治生活,词人通过三组形象:“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他履险如夷、不为外界一切侵扰所动摇的胸襟。

这里的烟雨与平生已经在词人身心深处得到了统一,它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思想,而是一种平和宁静、绝不激动的心态。下片写对人生的深刻体会。“回首向来萧瑟处”指刚刚经历的“风雨”、“微冷”、“斜照”,但它们都已经“归去”,剩下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好象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对一切逍遥自得,安之若素,则世间的一切现象在自己胸中都是一样的,本无什么雨忧晴喜可言。

1.风趣幽默的行文笔调。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最大的特点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写景叙事,反映了诗人在生活中极为超脱、乐观的处世态度。“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就有点俏皮的味道。

2.言在此而意在彼

《定风波》借自然界的风波写政治风波。如果联系作者的经历来分析,就能够理解作品的言外之意了。毋庸置疑,自然界的风雨会给迎风冒雨赶路者以折磨和考验,况且没有雨具,又天气尚寒,如此镇定自若,已经很难得。而政治领域的“风雨”常伴着血泪、牢狱与死亡,其残酷有胜于自然界的风雨不知多少倍。此词颇能见出作者乐观、超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

苏轼一生,无论得意与否,总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立场,活得光明磊落、爱憎分明、表里如一。当种种不幸袭来时,他都能以一种豁达、超然态度来对待,无论生活怎样的令他失望,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拓展阅读:

包立本邵立健《东坡常州奇缘》

赵遵生《西湖太守苏东坡》

(日)横田辉俊《天才诗人苏东坡传记》

(台湾)李一冰《苏东坡大传》

东方龙吟《解读苏东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