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沙湖 >> 沙湖资源 >> 正文 >> 正文

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他的

来源:沙湖 时间:2022/10/6
彭洋挂号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28/9241907.html

这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苏轼的《定风波》,是点睛之笔。

《定风波》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是苏轼的一生遭遇、心志、人格的写照。

创作于“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没有俸禄,仕途低谷。此时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经历了人生起起伏伏的磨难。

《定风波》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大意:

风雨骤然而来,穿林打叶,不听它!

且歌且唱,徐步而行,又何妨!

竹杖芒鞋,轻快无比,怕什么?

我有蓑衣,任凭风风雨雨这一生!

骤雨已过,春风吹来,酒意消,有点冷。

前路山头,云开天晴,夕阳斜照而来。

回望刚才风雨萧瑟之处,回家去,风雨也罢晴也罢。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

宗白华先生也说过:“艺术不只是和谐的形式与心灵的表现,还有自然景物的描摹。景、情、形是艺术的三层结构。”

苏轼的这篇《定风波》更是如此,在优美的词句之下,蕴含着苏轼独特的人生智慧,是对人生起伏的深刻体悟。

一般人可能遇到这种出门没带伞的狼狈情形,可能会怨天怨地怨空气。然而苏轼并没有。

他一身蓑衣,顶风冒雨,但从容向前,轻松愉悦,豪迈超然,无所畏惧。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对“一蓑烟雨”比较情有独钟,他曾经改编过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父》,“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在当时家喻户晓,广为传唱。

这里的“一蓑”,也是象征手法,因为前面已经说了“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说明当时苏轼是没有蓑衣的。

烟雨,也不是当下的风雨,而是泛指一切风风雨雨。

“一蓑烟雨”描写出苏轼竹杖芒鞋在风雨之中艰难的行走景象,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困顿,反而塑造出潇洒悠闲的感觉。

只要预备一件“蓑衣”,当下的风雨,人生的风雨,都不在话下。蓑衣这里被赋予了广泛的象征意义。

儒家的兼济之志,道家的天真醇厚,佛家的随缘任运,一起融汇成了他独特的人生智慧和精神。

这种精神的力量才是他真正的“蓑衣”。

“落汤鸡”?不存在的,通过这些优美的词句,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不惧风雨,在风雨中一边走一边唱歌,还带着点儿调皮地说“谁怕谁啊”,如同顽童一般,颇有庄子的“逍遥游”的意境。

风波由心定

一蓑烟雨任平生,不仅和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呼应,更是点题《定风波》之句。

“定风波”原是唐代教坊曲,区别于宫廷区。任半塘的《教坊记笺订》中记录:“敦煌曲《定风波》曰:‘“谁人敢去定风波”,

这名始见于五代十国的后蜀,欧阳炯词《敦煌曲子词》: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定风波”由此得名,本义原为平定变乱之意。后多用于词中,后又慢慢演变为词牌名。

那苏轼的风波被平定了吗?在苏轼这里,风波定没定,那是由心态决定的。

面对风雨,苏轼高唱出“谁怕”“任平生”的壮语。不似众人那般狼狈。

深处逆境,却能超脱自然,一切云淡风轻。心定风波定!

即使他这66年的一生,有32年都处于被贬状态,然而他依然能不忘初心,在精神上回归自然,乐观洒脱的面对大自然的和人生的风风雨雨。

《水调歌头》中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样的句子,又何尝不是对苏轼的一种致敬!

这样的精神,也鼓舞着千年之后的我们。正如有人所说“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这也是诗神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