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沙湖 >> 沙湖发展 >> 正文 >> 正文

苏轼写给自己的一首词,开篇就透露出人生哲

来源:沙湖 时间:2022/10/8

以豪迈词风著称的苏轼历来备受后人喜爱,从苏轼的词中不仅能够感受到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更重要的是读完苏轼的词之后会让人产生一种非常积极的人生态度,处理事情的方法,塑造一个非常正面的的观念。

从“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等等这些句子之间,就能充分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个人性格特点,难能可贵的是,他会把遇到人生挫折时候的一些情绪给非常巧妙地转换过来,即使在求官路上失意之后,也是把这种不得志的悲愤转化为一种很积极向上,去探索,去发现的态度,用言语去表达。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苏轼的词作中,他最长使用的就是夸张的手法,其次是比喻,与其他词人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点,另外所用题材广泛,风格强劲,在书法上也是自成一家,上更是独具异彩。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开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两句就表现出词人不畏艰辛,不惧路途艰难的样子,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由眼前风雨推及到作者的整个人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坦然面对,不畏坎坷的豁达情怀。虽然仅仅数句,却足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透露出清旷豪放之气,读来使人为之耳目一新,心胸为之舒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

结尾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是全诗歌的总结和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变化之间,获得了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是一种自然现象,寻常之景象,面对如此广阔的天地万物,自己的这点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本句借物抒怀,用自然万物的伟大反衬自己的渺小,从而来开脱自我。

纵观全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再是一种景物描写那么简单了,更多的似乎是一种人生哲理,他告诉我们及时在遇到不如意,或者落寞之时也要报以豁达洒脱,超然物外的心态。

(本期编辑:王宁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