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买车位,不想被贴条,不想花停车费。就停附近的宾馆和大饭店,然后走回来。实在没有,就停比较远的地方骑一段共享单车。”抢车位已经成为许多像陈先生一样的有车一族所每天经历的生活必修课。
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停车场等配套设施长期滞后于机动车增长速度,停车难、停车乱、停车贵越来越成为民生痛点,由此引发的停车纠纷也在各地不断上演。
停车乱象的背后既有城市规划的历史问题,也存在停车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因素。在一些老旧小区和人流密集区域,停车位供需失衡、标识混乱、疏于管理的情况不在少数。对此,业内人士建议要从设施改造、完善政策设计等方面入手,加大技术投入,调动各种资源解决停车问题。
买车两年多,打车上下学
有关部门对多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关于城市停车问题的调查显示,88.6%的受访者称所在城市停车难问题严重,73.4%的受访者认为乱停车现象普遍。
宁先生所在的福州道社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成的老小区,这里没有任何停车标志线。记者看到,在晚上八点钟以后,行车道旁和居民楼空地前的车停得满满当当,原本可供双车通行的行车道也变成了单车道。甚至还有一些私家车占用了消防通道,加大了消防车、救护车等应急救援车辆的出入难度。
而且,由于小区内部车位已满,部分车主选择把车停在小区周边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上,导致一些骑车和步行的居民不得不绕行避让,造成了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宁先生的孩子两年前考上了天津市某重点高中,因为学校离家有二十多公里。而为了能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状态,宁先生一咬牙买了车,本以为孩子以后能在上学路上方便一些,但却没想到小区的停车问题让宁先生放弃了自驾接送。
“早上出不去,晚上停不了。”宁先生这样描述小区停车现状,“孩子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就要出门,那时候小区的车大多还没走,每次出去都像走迷宫,因为有的车经常会占道。晚上回家也是如此,六点多就没有地方了。在刚开始接送的时候,有时甚至绕着小区五六圈都找不到位置,开车二十分钟,停车四十分钟,算下来比坐公交车时间还慢”。迫不得已,宁先生只能把车停在离家较远的地方,然后和孩子走回家。
“孩子高中学习压力大,做父母的能分担就分担,每天让孩子挤四十多分钟公交车上下学,我们也心疼,现在只能让孩子每天自己打车,这是我们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宁先生表示。
那么,社区居委会有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呢?据在居委会工作的张大妈介绍,小区目前能开发的空地都用来停车了,原来楼与楼之间有个绿化带,现在都改建成停车位了。记者看到,在居委会的楼前有大约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公共广场,广场上放着一些健身器材,这就是福州道社区方圆二十余栋居民楼唯一的公共场地,小区的公共空间确实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
宁先生告诉记者,在五六年前的时候,小区曾考虑在楼间建设立体车库,但后来因为一些居民反对,再加上资金不到位,就不了了之。
既然设施改造无法进行,那么负责社区日常管理的居委会就只能另辟蹊径了。“下一步我们将划设停车标志线,引导居民规范停车。同时与附近社区的居委会负责人一起商量,对停车位进行统一协调,把小区车辆引流到其他小区。”张大妈如是说。但很显然,如果小区停车空间跟不上,那么停车难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停车乱,私占乱停纠纷多
在一些老旧小区,由于没有划设停车标志线和社区管理责任不明晰,抢占社区公共空间作为私家车位的情况并不鲜见。在这些小区里,停车基本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居民停车也是随心所欲,日久天长,由私占乱停所引发的停车纠纷就在所难免。
北京的复兴门外大街小区就是这样一个老旧小区,设在小区内的个别餐饮单位在中午和晚间的用餐高峰安排了保安对门口的空地值守,仅供来这里消费的顾客停车,附近的居民对此也有一些怨言。
一些公共停车位也被私自圈占成为“私家车位”。在天津市珠江里小区,每栋楼周围的行车道旁都划设了白色停车线,周围大概能停二十几辆车。在下午6点多的下班高峰,有些车位还空着。但是在有些停车位上则被放上了路障、椅子等物。居民于阿姨每天都会和几位邻居搬几个小凳子坐在停车位上一边聊天一边等着儿子儿媳妇下班。
“有时开车的也会问,这不是公共停车位吗?怎么不让停啊,我就告诉他,我儿子马上回来了,您多担待,离这里不远还有空地,您上那儿停去。”于阿姨每次都会和别人这样解释,虽然大多数人都表示理解,不会计较,但是有时摩擦也会在所难免。“去年3月就和一个小伙子吵起来了,这小子说话真不客气,那时吵得半个小区都听得见,还好被大伙劝住了。”于阿姨邻居孙大妈说。
像这样的停车纠纷几乎在全国各地都有上演,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湖南长沙,男子晏某开车到开福区蚌塘小区会友,把车停在了小区27栋与26栋之间的出入通道中间。这时,周先生开车出门,被阻挡了去路,双方发生了激烈争执。
晏某打电话叫朋友带砍刀来撑场面,随后晏某被警方控制,并被指控涉嫌寻衅滋事罪。在江苏杭州的钱塘新区万亚金沙湖1号小区,车主孙先生发现自家车位被占,在等待许久后见到占位车主,不过双方话不投机,引起纠纷,孙先生“宣誓”堵别克天,由于双方各不相让,最后只能由物业出动叉车才平息纠纷。
停车纠纷也增加了城市的管理成本。以济南市为例,济南市市民服务热线反映停车管理问题的交办件达到了平均每月余件,约占所有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交办件的三分之一,主要反映老旧小区停车位不足导致乱停车和新建道路、小区周边缺乏停车标志导致乱停车等问题。在执法过程中,一些地方还发生多起违停车主与执法人员的纠纷事件。
对于私占乱停的停车乱象,来自清华大学的李瑞敏副教授认为,对不恰当的停车需求以及一些相应的不鼓励按需停车的区域,要采取一定的停车需求管理措施,例如分区域停车收费、严格执法等加强停车管理。
停车费用水涨船高让人“停不起”
在停车空间与停车需求存在供需失衡的背景下,停车费用也水涨船高。车位贵、租车位也贵。甚至有市民调侃称:“把车停在路边被交警贴条罚钱都比你停一天的停车费便宜!”
北京车位的租售价格跟房价关系有限,但跟附近停车位的稀缺程度紧密相关。因此,市内高档小区的车位和刚需小区的车位价格可能相差无几,车位稀缺的产权车位价格翻番,车位充裕的小区价格基本稳定。
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百子湾某小区的一个产权停车位,经过5名竞价者次举牌,最终以万元的价格成交。像这样的天价停车位虽然仅是个例,但停车位费用过高已经让不少车主感叹“停不起”。
“一个车位少说二十万,多则几十万,比我的车还贵。”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华贸中心的市民吴先生说。现在吴先生选择租车位,每个月0元。
而在一些小区内部的停车场,停车费用也有所上涨,由原来的每小时2-5元上涨至10-20元,过高的停车费用让一些车主选择了“打游击”,宁可冒着违停罚款的风险也不愿去停车场停车。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乱停车的现象。
停车难、停车贵还加剧了道路拥堵问题。在西单商场外的道路上,车流密集,车辆行驶缓慢。“停车场费用贵又没有地方停。自己又不想被贴条,有时家人在里面买东西我就开着车绕着商场转圈。”在行车道上等候妻子的陆先生说。
抱着类似想法的车主不在少数,在商场停车费价格较高的情况下,一些车主放弃了去停车场停车,选择在周边道路上走走停停甚至占道停车,在增加交通安全风险的同时,也让本来行驶缓慢的交通更加拥堵,降低了道路的通行效率。
当然,停车贵的问题不止发生在北京。上海的半岛酒店停车费为60元/小时,一天停车上限按8小时计算,为元。在广州,有超过六成的私家车车主认为每月实际的停车费用偏高。据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受访车主中,每月实际停车费用在元以上的有49.7%,占比近半,广州中心区停车费黑市价基本在0元/月以上,最高已达元/月以上。
螺蛳壳里做道场多管齐下化解停车难
城市的停车管理是个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民生问题,让车主能够在合适的时间把车停在合适的地方,考验着一个城市的管理能力。化解城市停车难的民生痛点,既要标本兼治,也要软硬兼施,多管齐下才能推动停车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专家指出,我国多地长期以来对停车预判不足,停车设施建设滞后于车辆增长速度。截至今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4亿辆,其中汽车2.5亿辆;在汽车保有量中,私家车保有量为1.98亿辆,而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城市小汽车与停车位的比例约为1∶0.8,中小城市约为1∶0.5,而发达国家约为1∶1.3。保守估计我国停车位缺口超过万个,部分居民无处可停的困境在短期内仍将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针对这一问题,今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停车场、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程。清华大学副教授李瑞敏认为,首先应科学规划建设,分区域采取不同的停车供给策略,“对于停车需求较为刚性的区域,还是要以满足需求为基本条件。”
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建议从三个方面发力,调动各种资源解决城市停车问题。
一是优化停车供给,调控出行停车需求。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等专家建议,改造老旧小区,对于园区内部具备车位施画条件的,尽量施画停车位,将停车问题在小区内部解决,减少对道路的影响,还要推进“平改立”建设。
二是摸清停车资源底数,促进停车资源共享,实施错时停车。建议政府委托专业调查公司,摸清停车泊位底数,建立停车基础数据库,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政策。城市停车管理涉及住房城乡建设、公安交管等多个部门,专家建议围绕停车规划、车位配建、标线施画等问题合力协作,统筹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共同推进停车问题的解决。
同时加大小微地块、边角余地、闲置用地的土地供给,在核心区适度建设立体停车场,采取多元化措施扩大公共停车设施供给,保障市民基本泊位需求。为缓解停车难,技术也能发挥很大作用,应充分运用新技术,提升停车信息服务水平。
清华大学教授李朝阳建议,引进智慧停车技术,例如,提示邻近车库的停车位空余情况,引进电子支付、蓝牙等新技术增加停车场通行能力等。针对居民小区夜间停车和孩子上学放学接送停车难问题,可在老旧小区和学校周边设置限时停车泊位缓解停车刚需。
很多城市近年来也加强了停车设施建设,补足停车缺口。例如,沈阳去年制定解决停车难行动计划三年工作方案,计划解决停车泊位缺口五十万个;西安去年出台新建停车位三年行动方案,每年新建十六万个停车位。
按照《深圳市停车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深圳市将启动停车设施建设“百千万工程”,至年,将新建“百”个公共停车场项目、改造有停车设施建设需求的“千”个老旧居住(小)区、新增“万”个路边停车泊位。
然而这些举措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缓解城市的停车问题,便捷市民生活,仍有待时间来进一步检验。
文章来源:《新型城镇化》杂志
原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