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沙湖 >> 沙湖介绍 >> 正文 >> 正文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写尽了人

来源:沙湖 时间:2022/9/5
北京湿疹医院那家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405/8814811.html

元丰五年三月七日,苏轼在黄州沙湖道遇上大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已经先行离开。同行的人倍感狼狈,苏轼却不这么认为。过了一会儿天气放晴,他一挥而就,写下一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就是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其中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非常出名,流传千载却历久弥新。那么,如何理解这句词呢?

联系全词,表现作者不惧风雨的旷达态度

将这首词全文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不要害怕风雨穿过树林时落在叶子上面的声音,不如放开喉咙一边赏雨一边吟唱,从容而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已经胜过骑马前行,那又有什么能让“我”害怕的呢?披着一件蓑衣,“我”就能在风雨中度过此生。春风料峭,吹醒了“我”的酒意,身上感到有一点点冷,再看山头,斜阳已经露出了笑脸。回过头来再看先前风雨中走过的路程,回去之后,谁还管它是风雨还是晴天呢。

将“一蓑烟雨任平生”单独摘出来,字面的意思就是:“我”只需要披着一件蓑衣,就能在风雨潇潇中度过此生。

纵观全文,这句之前写的是遇到大雨时,同行的人都害怕,唯独作者劝大家不要害怕,不如在风雨中苦中作乐。这句之后则是天气放晴后,回首看走过的路,既无风雨也无晴。这句显然就是面对风雨时的态度:既然有了风雨,不如披上蓑衣继续前行,表达了作者不惧风雨,坦然面对路途中困境的豁达态度。

追溯写作背景,表现作者宠辱不惊的人生智慧

在写这首词之前,作者刚刚经历过“乌台诗案”。在这次事件中,苏轼在监狱中度过了天,险遭杀头。最后经过要好的同僚以及有识之士的积极救援,再加上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躲过一劫,保住了性命。

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苏轼出狱后被任命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官职的全名是“责受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而且是“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表明了他是由当地州郡看管的犯官,没有参与公事的权利,因而他在黄州属于近乎流放的性质。

苏轼刚来黄州时,既惊惧又消沉,常常是闭门不出,从早睡到晚,后来内心才慢慢平复下来。这样度过两年后,他依然看不到重新得到朝廷起用的希望,便做好长居黄州的准备,并决定在此买房置地。三月七日这天,他去沙湖看地,道上遇上了这场雨。

此时,劫后余生的苏轼对人生已经有了新的感悟。因此,“一蓑烟雨任平生”写的不仅仅是他面对风雨时的态度,更是他挺过人生困境后悟出的道理: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劫难,需要有一种平常心来度过难关。这种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作者宠辱不惊的人生智慧。

再看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然而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都能用自己积极达观的态度过。所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是他一生的写照:每次困境是他人生中的风雨,而他的豁达乐观则是他身上的“蓑衣”。正是有了这件“蓑衣”,他才走过了一场又一场“风雨”,挥洒出自己丰富、绚丽而又多彩的人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