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年8月24日),一代文豪苏轼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五岁。世间再无那个肆意洒脱的老头,然而每当烟雨蒙蒙的季节,我的脑海中都会出现一蓑烟雨,一个爱吃红烧肉的胖老头……
01文豪降世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号称“三苏”。父子三人均位列唐宋文章八大家之列,以苏轼的成就最高。
02初露锋芒
嘉祐元年(年),二十一岁的苏轼第一次出川进京赶考,于次年参加科举考试。时任主考官的欧阳修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豪迈的文风震撼到了欧阳修,得到了欧阳修的大力推荐。
欧阳修赞叹苏轼:“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因欧阳修的极力推崇,苏轼在京城名声大噪,每有新作,便会传遍京师。
嘉祐六年(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03被迫离京
适逢王安石变法,苏轼以及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等人都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相左。
熙宁四年(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惹怒王安石,自请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元丰二年(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
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弊病,颇有政绩。
04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的一生也因为乌台诗案发生了重大转折与变故。这一年,四十三的苏轼被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按例给神宗皇帝写了一封《湖州谢表》,但苏轼加入了个人感情,文中提到“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心怀怨怼,包藏祸心,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新党们一心要置苏轼于死地。朝廷中很多人都为苏轼求情,劝神宗不要杀苏轼,一些变法派有识之士也加入了求情行列。
最终,退休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一言而决”,苏轼得以从轻发落,贬为杭州团练副使,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
05名篇诞生
黄州团练副使,官职很低,没有实权,苏轼心灰意冷,抑郁寡欢。但是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苏轼心情不好,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名动千古的名篇巨著《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
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在城东开垦了一块坡地,补贴生计,著名的“东坡居士”就是此时起的。
06东山再起
元丰八年(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启用旧党。司马光被重新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07再招祸事
苏轼在朝目睹了旧党对王安石一派新党的打压,而且看到了旧党执政的腐败,对朝廷提出建议和对腐败的抨击,引起了执政党不满。至此,苏轼在新旧两党都不能融入,再度自求外调。
08为民办事
元祐四年(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二次去杭州任职。正值杭州大旱,苏轼在杭州筑河堤,自己出钱办病坊,修葺西湖。长堤筑成,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望去好像图画,杭州人把长堤命名为苏公堤。
09流落儋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
绍圣元年(年)六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
绍圣四年(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
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轻一等的处罚。
10儋州办学
苏轼把儋州作为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写下“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在这儿办学,很多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求学。宋代一百多年,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过,但是苏轼到了不久后,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儋州流传下来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都是为了纪念苏轼。
11魂断常州
元符三年四月(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被归途中,于常州逝世。
12生后追封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的一生,忠君爱民,作为文人,他留下了千古名著:作为臣子,留下了累累政绩:作为师长,引领了一个地域的文化发展。可谓是步步生莲,走到哪里,影响就留到那个地方。
时至今日,每当烟雨蒙蒙,依然能想起一个儒雅的老人,一蓑烟雨一幅画。
日啖荔枝三百颗,荔枝好吃,背后却映射出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在两党中间过的步履维艰。
一颗豪放的心,却从未变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