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沙湖 >> 沙湖优势 >> 正文 >> 正文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看苏轼怎样笑对生活中

来源:沙湖 时间:2022/10/2

文/文化星河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

前言: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学大家辈出的朝代,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诗词在其中,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其中熠熠生辉。苏东坡的一生有着十分坎坷的经历,但是相比于消极的态度,苏东坡常常能给自己找到宽慰和解脱,能够从生活中找到快乐,能从佛释道中找到慰藉,最终找到人生的意义。

这首《自题金山画像》,就可以看到苏轼的自嘲,其在乌台诗案后,被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这三个地方,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而这三个地方一个地方比一个地方遥远,一个地方比一个地方荒凉。但是与环境的变差相反的是,苏轼并没有就放弃自己,他去一个地方爱一个地方,喜爱当地的人民美食朋友,给当地带来自己的贡献。最后总结自己的“平生功业”,就在这三个地方,很多人都看到失落,笔者看到其中也包含着苏东坡对自己的肯定。

这三个地方黄州惠州儋州,有着什么魅力,苏东坡又在这些地方留下了怎样的诗句,能够让我们一窥东坡居士当时遇到的困苦,和东坡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和豁达的人生观念。

一、在黄州“定风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

这首词是一首抒怀的作品,写这首词的时候,苏东坡已经到黄州有一段时间了,其心态已经从初到黄州的心灰意冷,慢慢的转变为了能够接受这些挫折和困难,不畏惧苦闷,能够从容的面对人生的困境。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当时苏东坡要到沙湖去买一块属于自己的地,途中遇雨,由于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淋雨了。苏轼被此情此景启发,写了这首表达自己的心境的词作。

因没有雨具,淋了雨,同行的人都认为很狼狈,只有苏轼不这样认为,他认为“竹杖芒鞋轻胜马”,都是些小事情有什么值得怕,又引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显示出了此时此刻的苏轼,已经不害怕人生的坎坷和风雨了,这阙《定风波》,表达出苏轼的旷达的人生观,能见到苏轼是怎样的从容的面对人生的困境,怎样笑看人生的挫折。

二、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

绍圣元年(年)六月,苏东坡再次被贬至惠州。当时的惠州是“瘴疠之地”,苏东坡被贬到这里,却没有就此沉沦,反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深刻的思想和文化,为惠州人民津津乐道。江逢辰有诗:“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在苏东坡在惠州的两年,共写下了一百多首诗词,其中很有名的就是《惠州一绝》。

绍圣三年,写下这首诗,写出了对岭南的风物、岭南佳果的热爱之情,表达出了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让人不禁神往。这时候的苏轼,相对于在黄州,更加的平静,也更热爱生活。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又有着枇杷、杨梅、荔枝等美味的佳果,生活依然是美好。

三、念此可以一笑

《在儋耳书》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为一笑。

绍圣四年(),苏东坡来到了海南昌化军(今儋州),这个时候的苏轼已经六十多岁,听说要去儋州,苏轼曾说“首当做棺,次便做墓,死则葬海外”,做好了身死在海南岛的准备。但是历经千辛万苦到了海南,慢慢的苏轼又以一贯的豁达,写出来“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的诗句,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在儋耳书》就是苏东坡在海南写的,反映出了苏轼的大智慧,以寓言故事,表现出苏轼认为人生艰难的渺小。“有生孰不在岛者”?是苏轼的自我解脱,也是他的智慧所在。接着他讲了一则小寓言:将一盆水倒在地上,草叶漂浮着水上,蚂蚁在草叶上,茫然不知所措。可是水干了后,蚂蚁下来后和同类说:“差点见不到你了。”

最后说出,也许在俯仰之间,困难就变成通途了呢?苏东坡说“念此可为一笑”,其自我的解脱,自我的安慰,旷达人生观念,才是最值得人们学习的。

后记:黄州惠州儋州!一个地方比一个地方困苦,但是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苏东坡以其大智慧,自我解脱,淡定的面对人生的困难苦闷,心态十分的旷达,也许就能柳暗花明呢?不坚持坚持你怎么知道呢?这些追问,使得千百年来,东坡先生的人生态度和诗词一样的受人推崇,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看苏轼怎样笑对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

参考书目:《自题金山画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惠州一绝》、《在儋耳书》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为原创文字,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与引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