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图片来源于网络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三个春天,与友人野外游玩时所作。此时的苏轼,早已走出乌台诗案的阴影。他的身影,反复出现在山水之间,彰显着他旷达超脱的胸襟。雨骤风狂又如何,外物不足以萦怀,不如在雨中舒徐步行,同行的人都觉得这很狼狈,我却觉得这是一种享受。我拿着竹杖,穿着芒鞋,顶着风雨往前,任他风雨来袭,我只管从容前行。雨过天晴,春风拂过,斜阳相照,回头望着刚刚还风吹雨打的地方,现在也是“风平浪静”,“也无风雨也无晴”。
图片来源于网络野游途中偶遇风雨,本是小事,却能让苏轼写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名句,可知小事里也有大禅机,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结论,更是搭起一座莲花台,敲响一片暮鼓晨钟。再把“莫听”“何妨”“谁怕”“归去”八个字连起来看,则是苏轼又一次夫子自道。莫听,则世声不惊;何妨,又是何等晏如;谁怕,是洛阳才子的气派;归去,已然在风波之外。行走风雨人世、聪颖过人的苏轼,比别人经历得起“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也比别人早知觉,不需要皓首穷经,只在一场不期而遇的红尘风雨中,他竹杖芒鞋大步走来,已经一马当先,格物致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