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下雨了!”
元丰五年()三月,一群旅人的步伐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乱。
斗笠被前面的人带走,剩下的几个人都觉得狼狈不堪,其中有一人却怡然自得——不管紧不紧张,雨始终都要打到身上来,又何必受其干扰呢?
所以,他依然安步徐行,听着雨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等待雨过天晴。
这个人就是苏轼。
若不曾遭遇4年前的“乌台诗案”,他还会是那个名满天下、受万千宠爱的大才子。
可惜,谁都不可能一直做命运的宠儿。
命运那只翻云覆雨的手,既可以将你高高抛起,也可以将你狠狠摔落。
天的牢狱之灾,流放黄州五年的躬耕岁月,让他脱胎换骨,突破重生。
从前那个苏轼已然不在,如今活在世人面前的,是豁达洒脱的苏东坡。
因此,雨停之后,他可以微笑着吟出一阙超然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论大自然如何物换星移,他又要遭遇多少风雨沧桑,他都始终保有那份达观的心境,去体验,去感受,不断延伸着自己生命的长度与宽度。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所谓自信和豁达,与其说是一种天性,不如说是一种选择。
01
大唐贞元九年(年),刘禹锡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
那一年,他21岁。
中举的士子们到大慈恩寺题诗留名,站在刘禹锡前面的青年,身形瘦削,他在题诗后留下自己的名字:柳宗元。
刘禹锡上前打招呼:“我乃中山靖王之后……”
没错,这就是刘禹锡的开场白,跟几百年前的刘备是一样的。
刘禹锡和柳宗元成了好朋友。
年后,大宋嘉佑二年(年),北宋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拿起一份试卷交给阅卷官员传阅,众人纷纷称赞:这是妥妥的状元之才。
欧阳修捻须思索,自己的学生曾巩也参加了这次考试,如果这文章是他所写,我作为主考官,给他定为第一……
为了避嫌,欧阳修大笔一挥,评了第二名。
结果,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四川来的瓜娃子苏轼。
那一年,他20岁。
苏轼在文中写到:“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和副考官梅尧臣感叹其中文采,却不知道这几句话出自何处。
等到苏轼前来谒谢,欧、梅二人就提出疑问,结果苏轼回答:“何必知道出处!”(潜台词是:是我临时编的)。
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极为欣赏,他预言说:“此子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在当时看来,无论是刘禹锡,还是苏轼,他们都应该前程远大。
但,在命运给予的礼物背后,都暗中标好了价格,那些闪耀着光彩的人物,必然要经历艰辛磨难。
所以《大学》里说:
诗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02
大唐贞元二十一年(年),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登基,史称唐顺宗。
顺宗皇帝身残志坚,虽然卧床,但仍然重用自己的老师王叔文、王伾,他们连同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发起一场革新。
这场革新像极了千百年后的“戊戌变法”,前后只进行了多天。
在推行变法时,因为触动藩镇、宦官集团利益,顺宗皇帝被逼禅位给太子李纯,推行革新的官员全部被贬谪。
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马;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这件事,史称“永贞革新”,也叫“二王八司马”事件。
大宋熙宁四年(年),经历过丧母、丧父之痛的苏轼上书谈论王安石变法的弊病,这让王安石有些恼怒,于是苏轼请求离京任职,任杭州通判。
元丰二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到任之后,苏轼给宋神宗上谢奏表,生性耿直的他就写到: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很明显,这话里话外,有那么一点不满和牢骚,此时变法的领头人已经由王安石变成了宋神宗本人,所以苏轼这句话就成了“嘲讽时政”,加上他之前写过的一些诗,很快,苏轼就被逮到了御史台。
御史台里种满了柏树,上面经常栖息着乌鸦,所以御史台又叫“乌台”。
而苏轼这一次因言获罪,就称“乌台诗案”。
最终,在朝中大臣,甚至太皇太后出面劝阻下,苏轼被贬到黄州。
03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妻子去世,朝中旧朋无人联系,心绪低落的他就写下《江雪》这样的悲曲: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凄冷之意,迫面而来。
相较于柳宗元的悲观,刘禹锡就豁达了很多,即使到了悲秋的季节,他还能写下不一样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短短28字,却一扫文人“伤春悲秋”的习性,足足振奋世人多年。
刘禹锡将这首诗寄给柳宗元,安慰柳宗元:朋友们,开心一点,人间不值得。
或许正是在刘禹锡的鼓励下,柳宗元放下悲愁,开始寄情山水,于是他写下了流传后世的“永州八记”。
与刘禹锡的豁达从容相似,苏轼到了黄州,因为被贬谪,职位“有名无实”,他甚至没有俸禄。
黄州太守很崇拜苏轼,于是将黄州东郊的一片荒地划给他,用以耕种自给。
从此,苏轼就有了另一个名字:东坡。
在黄州第二年,朋友们来东郊看望苏轼,大家认为东郊土地瘦瘠,不如去沙湖那边,土壤肥沃,众人一起往沙湖去,结果在路上下起了雨,冒雨前行的苏轼就写下了《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的豁达与从容。
苏轼一生,被贬谪的时候多,但无论何种境况,他总能乐天安命。
有人说他的豁达是一种天性,但这种豁达,何尝不是一种选择呢。
反正人生之中,总会遭遇风风雨雨,凄惨落魄是一生,豁达从容也是一生,怎么过,都是一种选择。
我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慎重的旅游,说白了的盛大游戏,或是凋零,全是匆匆忙忙的往日,如欢歌向前。
如同流芳千古的苏轼,就算日常生活再艰难,境况再艰辛,苏轼仍然是苏轼。就算穷困潦倒到一家人只有住在驿亭的程度,他仍然可以写下“居住去江无十步,风涛细雨,晓夕多变。江南地区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的苏轼。
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是有两个世界。
同是豪放派词人的李商隐这般,东坡先生也是如此。一会儿,他以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无私豪爽之气,卷地经过;一会儿,他又给用户留有“时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的沧桑身影。
读苏轼的词,能够医心;品苏轼的人生道路,令人奋进。
这部《苏轼词传》中不仅搜集了苏轼的诗,还给我真正的掌握他的一生,看到了他的豁达大度。
在我靠近这名“真性情”,再读“归去,也无风吹雨打也无晴”那样的诗词,便拥有一种“寂寥东栏一株雪,人生道路都看几清明节”的抒怀、豁然开朗与洞明。
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还以苏轼的词为主题风格,从当初的时代意识与时代特征考虑,对苏轼的平生境遇、古诗词造型艺术、社会实践活动等开展了进一步的剖析,重现了苏轼以文热血传奇、以官世俗的经典宋朝文武官品牌形象。
苏东坡仙才,史无二例;稼轩雄才,如鲸吞海。
李商隐是乱世天下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站起来,却终成小短文业,与苏轼并称之为"苏辛",被称作"词中之龙"。正所谓“剑有煞气,词有柔情似水”。
这本书也以相同的手笔,在参照很多历史资料的根基上,重现了李商隐“文可下笔定天下,武能越马定乾坤”的传奇一生。
此外,也有《李清照词传》《李煜词传》《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
两顿饭钱,就能了解6位著名诗人的名篇,并能从这当中感受到大师风范的生活哲理,不妨一试!!!
原价元一套,现在店铺特惠只要99元/六册!!!
还在犹豫什么呢?点击下方链接即享特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