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要去听穿林叶的雨声,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踱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
春风吹拂,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风雨萧瑟处,已经云消雾散了。这是苏轼在“乌台诗案”事发被贬黄州时期所作的一首词,细读此词,我们会发觉词人绝非只是描写遇雨的实感,而是借遇雨、不惧雨、从容待雨的过程描写表现了自己对待人生“风雨”的从容态度与豁达精神。
纵观全词,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老人(其实只有四十五岁),在料峭的春风和微冷的细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时而低吟,时而高歌,缓缓地走在泥泞的沙湖道中。在他的心目中,这世上原本就没有风雨。如果有,那么他也更愿意醉卧芳草听风雨。
“穿林打叶”的雨声说明风疾雨骤,但词人的态度却那么从容不迫、潇洒自得,且吟且啸,徐步向前。“竹杖芒鞋”表明了他着装的轻便与简陋,更重要的还在于他那种冒雨徐行的心情,他认为竹杖芒鞋轻快胜于骑马,可见他对风雨的无所畏惧。“谁怕”的反诘正是建立在他面对风雨的态度之上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写出了他的任达与倔强,并将自然界的风雨与人生道路上的风雨联系起来。其中的“一蓑烟雨”既表明词人愿将自己比作农人,同时又暗示他一生顶笠披蓑都出没于政治风雨之中。早春三月,寒风料峭,经历过疾风骤雨的洗礼之后,人变得更为清醒,而在感到微冷之后却又迎来了山头的斜照。
自然界的景色尚且如此,人生与仕途中的历程又何尝不是这样?雨霁后是天晴,微冷后是太阳的笑脸。正是在这种景色与心情的转换之中,词人回想起刚才所经历的风雨萧瑟,只是淡然一笑,“也无风雨也无晴”正表明了他那种随缘自得的宁静心境和旷达的胸襟。
此词表面上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风雨阴晴,但实际上却在写作者所遭遇到的政治上的磨难,并从中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历程中总会遇上坎坎坷坷,遭遇些挫折与磨难,但只要能够坦然面对,保持乐观的情绪,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人生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与坚忍的意志,要相信骤雨疾风后定会有山头斜照迎。
尤其在处于人生逆境之中时,更要有坦然、超然、安然的态度。它不仅是苏轼的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
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读苏轼的词,让我们受益匪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