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雨季,湿润的雨配上青葱的山色,宛然一副清新的山水画卷,无论是雨或阳光,与自然的景色总是最搭调,城市钢筋水泥丛林里只看到阳光的暴烈或下雨的喧哗,却缺少了它们的美好恬静。
依山傍水的小城里,倘若一连下了好几天的雨,河面上就会腾起一层薄薄的白色水汽,给小城增添了几分温柔的婉约气质,深吸一口气,满心都是清新湿润的舒适。微雨的天气,坐在阳台上一杯清茶一张藤椅,看着雨中温润如玉的小城小景,翻翻几首雨天的诗词,整个世界都随你的心情而宁静下来。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提到雨,首先想到的就是杜甫这首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但是悄无声息给万物以滋养的雨,也是一种淡然处世的人生态度,不张扬不夸张,安静从容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
水槛遣心·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仍是杜甫的名作,杜老先生一生穷困潦倒,难得的是他随遇而安的恬淡生活态度,只要生活稍微安定一些,便能从平凡日子中品味出生活的美好——“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在细雨中鱼儿跃出水面,微风中燕子贴着水面低飞,从不羡慕城中的十万户,此地的两三家就是我安静闲适的美好生活。
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晚唐诗人王建,留存于世的作品不多,这首《雨过山村》是其中风格比较清新的作品,农耕时代远没有工业社会营造出来的繁华热闹,“雨里鸡鸣一两家”,山村里稀稀拉拉的住着几家农户,表面的冷清掩藏不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逝去的是历史,留下的是人们代代相传的生生不息。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是唐代最早填词并有较大影响的词人之一,这首《渔歌子》清新自然,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山水画卷,“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多么美好的田园生活。那时候没有尼龙雨伞和塑料雨衣,青青的斗笠绿绿的蓑衣都散发着自然的清香,就让我在斜风细雨中享受与自然为伴的乐趣吧!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轼词作里相当豁达洒脱的一首佳作,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几经宦海沉浮,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词人始终保持着一份豁达心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人生风雨来袭时,我自潇洒从容的“吟啸且徐行”,有什么可怕?“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与世无争、无欲则刚,没有勃勃野心,自然宠辱不惊、从容淡定。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是南宋的传奇词人,即骁勇善战、又兼具文思才情,为南宋词豪放派之代表。他的词作大多慷慨激昂,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小清新之作。在风雨飘摇的乱世,平凡人的安宁生活显得那么珍贵,夜里走在寂静的田园中,闻着稻花香、听着一片蛙鸣,“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夜色如水、雨也下得恰到好处,片刻温情的日子带给人的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轻松。
穿越千年之后,雨还是一样的雨,人已非昨日之人,但那些唐诗宋词里雨中的清新,穿过历史的尘埃依然那么沁人心脾、令人身心愉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