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上学的时候学历史,学辩证法,对王守仁的所谓“心学”嗤之以鼻,认为那都是唯心主义学说。什么“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简直胡说八道,心真的有那么厉害,为何不一下子搞个天下太平?
但是后来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发现王守仁的“心学”尽得哲学玄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后又读到一句俏皮话,“心若被困,处处牢笼;心若安泰,哪里都是天堂”,更加重视“心”在个人体验中的价值。
以此为理论依据倒退,忽然发现,苏轼的这首最经典宋词,完全可以作为这句富有人生哲理韵味话语的注脚。且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宋词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在这首词的前面,有一段小序,旨在说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3月7日,苏轼和他的朋友们在沙湖道中遇雨。由于仆人们带着雨具先行离开,苏轼等人遭遇雨淋。其他人都觉得狼狈不堪,唯有苏轼不觉,天晴之后写下这首词。
这首词最精彩的词句,就是“一蓑烟雨任平生”,只要内心足够安宁,只要内心有那个根,外面历经风吹雨打,都能够做到岿然不动。风吹雨打又能如何?我的生活我来做主!苏轼的这句词,完美诠释“心若安泰,哪里都是天堂”。
说来苏轼的一生也是够悲催的,20岁就中进士名满天下,本来拥有大好前程,可惜的是此后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经历乌台诗案,再加上和王安石之间矛盾无法化解,被贬也是越来越远。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被贬这么多年的经历中,苏轼还是以乐观态度对待的。就如同写这首词的时候经历风雨一样,词人一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谈不上苦中作乐,但是颇有几分憨态。更何况,在这样的环境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诗人的乐观心态可见一斑。
其实从今天的境况来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还都是依靠内心世界。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我们的哲学发展到了什么程度,生活都还是需要依靠每个人内心世界的安宁。如果你的心灵能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你的人生也会平静很多;如果你的内心被困住了,不管为什么所困,或情,或理想,或事业,或金钱,总会让人感受到其中带来的苦涩。
“心若被困,处处牢笼;心若安泰,哪里都是天堂”。苏轼的这首词告诉我们,“心若安泰,哪里都是天堂”,由此他才能从容面对;虽然对于苏轼来说,这并非是他被贬时期唯一的感受,但至少他已经看透人生,对于人生的感悟上升到了一定高度,也才呈现出真正活着的精彩。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