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苏轼是一位不肯“归去”的“谪仙”,就算是人世间有许多不平,给它很多打击、伤害,他还是热爱着人间,为人世的生活唱出衷心的赞歌,因为他的“家”就在人间。是什么让苏轼对生活、对一个并不完美的人间抱有这样坚定的眷念和热爱?
苏轼写出一场无人赶超的旷达之雨,淋湿古代诗词史,能淋湿你吗?
就从文艺创作来说,元丰五年()的苏东坡是相当丰收的一年,除了两篇《赤壁赋》外,此年正月二十日与友人出郊寻春,就道出了“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的名句,一直到三月初,寒食节,他自书寒食诗二首,成为流传千古的书法名句《黄州寒食诗帖》;
过了几天,三月七日,他又因为出游黄州城外,淋了一场雨之后,诗意涌现而写作了几乎家喻户晓的名作《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一路的人都显得很狼狈,只有苏轼感觉不到。已而遂晴,因此就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东坡乐府笺》卷二)
结合小序来解读,苏轼大概是被雨淋了,但在“同行皆狼狈”时,那时的苏轼穿着芒鞋,拄着竹杖,在风雨中吟啸徐行,直到雨过天晴。因此这个“一蓑”不是一件蓑衣,这个“蓑”是个特殊的量词,他意味着就是一件蓑衣足以抵挡的雨量,从这里看得出也就是不太大的春雨。
东坡词中与此相似的量词,还有《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中“江上一犁春雨”的“犁”,这“一犁”表意味着恰宜犁地春耕的合适雨量。反观现在的我们对于雨量的表述是几毫米,古人没有这么科学的表述法,他们用“一蓑”、“一犁”这样的估量,比较模糊,但也很鲜明形象,这一点值得注意的。
“吟啸”意谓吟着诗词,吹着口哨,“徐行”就是慢慢地走,这就跟小序中“皆狼狈”的同行之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苏轼有意要体会淋雨前行的感受,给洒脱的苏轼增添了几分的诗意。
这看起来不是年近五十的人该做的事,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平生”二字把这一行为的意义拓宽了,但却意外的说明了了一种象征性地看待“雨”的态度:平生经惯风雨,任其自然,有何可怕?如此一来,“雨”的意指不局限于自然现象了,最后的雨过天晴当然也是如此。
这首《定风波》,在乌台诗案后留下的,他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从词中流露出来的,苏轼的心情,已不受仕途劫难的影响。当同行踏春的友人,没有避雨的工具,感觉到狼狈的时候,苏轼却“余独不觉”,从容缓步,一步步坚定的走向雨林中。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讲到,“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乐天派的苏轼,写出了一场旷达的雨,让这场平白无奇的雨,从两千年古诗词的雨意象中,脱颖而出,卓尔不群,无法超越。而苏轼,也在这场雨中,诠释了了逆境人生的真谛。
这场雨,能穿越时空淋湿你的人生吗?
苏轼的开朗你学不来,他的洒脱没人能敌,如此一个不羁的诗人就这样的印在了我们的心里,他的词更是流传至今!
人生缘何乐少,只因未读苏轼。旷达的最高境界,叫苏轼。苏轼对我们最大的贡献,不是他的文艺作品,而是他旷达乐观的心态。
虽然说有些诗句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但其中却包含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背后也暗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读苏轼的词,可以医心;品苏轼的人生,让人奋发。
这本《苏轼词传》中一方面收集了苏轼的诗,还让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读懂了他的豁达。
另一方面当我走近这位“性情中人”,再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诗句,就会产生一种“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怀、豁然与洞明。
我读的这本《苏轼词传》中选取了苏轼一生中所作的词和诗。
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还以苏轼的词为主题,从那时候的社会观念与时代背景为开头,对苏轼的生平际遇、诗词艺术、社会活动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现了苏轼以文传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在这套书中再一次展现了了苏轼的洒脱,不羁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想不到的是这位旷世才子,命运坎坷,流传千年,却没有一刻的不给人们留下至深的道理。
除此之外,还有《李清照词传》《李煜词传》《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辛弃疾词传》。
六本书活动价仅需45元,也就是一包烟的价钱,就能读懂6位诗人的名作,并能从中感悟到大家风范的人生哲理,实在是个机会呀!
点击下方商品卡购买:
浪漫古典行全6册李清照李煜词传纳兰容若苏轼辛弃疾词传仓央嘉措诗传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京东¥32.8购买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