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成长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很多做挫折。诚然,这就是人生,就像那句古话说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其实不只是我们普通人会有这样的困扰,就算是那些在浩瀚历史中闪闪发亮的迁客文人也逃不脱这样的烦恼,要不也不会有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更不会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传世名作。
但人生无外乎如此,各人有各人的烦恼忧愁,有些人因此而一蹶不振,有些人逆流而上,但是笔者却是最欣赏苏轼的态度。苏轼外号苏仙,能被封仙,就是因为他有着仙人一样的豁达。他遇事不争,也不怂,全在这首词里!
定风波-(北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整首词用着很质朴随意的言语,却表现出了苏轼的旷达超脱。译文如下:
三月七日的时候,走在沙湖道途中遇到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们已经先行离开,同行的人都觉得这样很狼狈,但是我却不觉得。等到天气放晴之后,我就做了这首词。不要害怕听到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不如浅吟低唱缓缓前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要比骑着马来的轻便,这样的小事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披着一件蓑衣任凭此生烟雨吹打。微寒的春风吹在身上酒也醒了,感觉到有点冷,不过山头的斜阳却暖暖的照在身上。回想来的路上又是风又是雨,现在回去,管它是风吹雨打还是天晴,都无所谓。
其实我们简单的从诗词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词,就是苏轼跟朋友一起去外出遇到雨的时候的景象,比起同行友人的狼狈,苏轼对此很从容,这就是个游记小记罢了。但是古代诗人写景大多都是要抒发自己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还有诗人自身当时的境况来解读。
苏轼一生也是颇为曲折,有人调侃说苏轼一生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而苏轼写下这首词的时候,恰恰也是他人生的低谷期,刚刚经历“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乌台诗案”也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当时苏轼43岁调任潮州知州,本是例行公事的一份奏章,但是苏轼是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所以难免在奏章中加了一些个人色彩的内容,反正大意就是看不惯当时新党,有嘲讽的嫌疑,而当时的朝堂上正是新党占优,这一下子抓着苏轼的话柄对他进行弹劾,结果苏轼上任才3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给抓了关进牢狱,当时还牵扯到很多人,这就是宋代历史上的“乌台诗案”。
当时的情况还是十分危险的,苏轼都以为自己要死了还曾在狱中给弟弟苏澈和家里人写过诗信《狱中寄子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最后还是当时新党的领袖王安石一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才让他最终免于一死。
所以苏轼一生也是经过了许多的风风雨雨,他富有才气,但是和当时的主流派系又相互抵触,所以在仕途上遇到很多挫折和阻挠,对于一心想要将自己的满腹才学化为抱负的他来说,这样的遭遇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风雨。可能其他人遇到这样的情况要不早已是归园田居去当个隐士,要不早已加入主流派系,但是苏轼没有这样的想法,就像他的这首诗一样,来时路风风雨雨,但是我无所谓,我依旧从容前行,不管前路是风雨或者放晴,我就凭借孑然一身,独自前行。在笔者看来或许这就是君子的“不争”,也是壮士的“不怂”!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不理解,但是与其在意那些风风雨雨,索性洒脱一点,自行前路便是,等到你走在前面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风雨都已经落在你的身后。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有苏轼这样的豁达与超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