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生边边ID:rsbb99」
「人生每个边上,都有风景美丽。」
◆◆◆
图文原创:人生边边
欢迎转载,谢绝抄袭
01
淋雨
淋雨,除了需要勇气,还要有青春的加持。
活力张扬的年轻人,痛痛快快地淋一场雨,或者在雨中大喊大叫,发飘衣扬,总会让观者莫名心动。
那是属于青春的气息。
张狂是应该的。
这个年龄,不张狂,仿佛就缺失了什么,又仿佛对不起什么。
然而,当年岁渐长,甚而华发早生,再冒冒失失地于雨中疯跑,便会感觉画面不那么美好。
不过,主动淋雨可以避免,偶尔老天赏脸,被动淋那么一次,却让人无可奈何。
苏轼写过一首《定风波》,描述的正是其淋雨的经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02
谁怕
《定风波》原词作有苏轼自己写的一篇小序,简要交待了是次淋雨的场景,读来宛如现场直播: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从这短短的几句中,不难发现当时被淋的不止苏轼一人,还有同行的其他人。
果然老天是公平的,一碗水端平,遇上雨了,谁也漏不掉。
有意思的是,透过苏轼自己的眼睛,读者可以清楚看到同行者淋雨的“惨烈”画面:
苏轼所用的词是狼狈,还加上了一个“皆”字——
等于一网打尽,不拘同行有多少人,没有一个不狼狈的。
不过,设身处地想一下,行路遇雨,正常人的正常的反应,难道不是急忙躲避吗?
为什么这正常人的正常反应,落在苏轼眼中,就成了狼狈呢?
到底是苏轼在“丑化”他的同伴,还是内中别有玄机?
答案就在苏轼自己说的那句“余独不觉”中——
人人都觉得碰到雨就该慌里慌张,第一时间躲避,只有苏轼不这么认为。
他不仅不这么认为,行动上也是与内里的想法保持一致,“吟啸且徐行”。
行文至此,我们不妨站在苏轼同行者的角度,去看一看苏大诗人此时此刻的表现——
该如何去描述?
难道他们真的不会想苏轼莫不是淋傻了?
依苏轼的智商,他不可能料不到这一层。
但那又怎样,苏轼向来是我行我素的,他人的看法,他人的意见,都影响不了他,更左右不了他。
只有苏轼自己明白,他不是被雨吓傻,更不是无缘无故吟啸且徐行。
真正的原因是,在他心中,视风雨为无物。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谁怕!
03
归去
说不怕是一回事,但是直面风雨袭来的威力,却是另外一回事。
风雨面前,人之所以会本能地选择躲避,不是没有原因的。
倘或是在夏天,偶尔淋点小雨,似乎并无什么大碍。
乐观点说,还可以认为是老天豪爽开放了露天沐浴场,所有费用全免。
在炎热的夏天,有这样一场彻彻底底的洗浴,难道它不香吗?
不过这样的香,仅仅是对夏季而言。
换个季节,且不消说是在滴水成冰的冬天,哪怕是在秋天,甚至是在春天,接受风雨的洗礼,也不是一件怡心怡神之事。
在这点上,苏轼倒是实话实说,并没有任何掩饰,他如此写道: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既然料峭春风扑面,再加雨水横扫,当真是微冷,果然是微冷吗?
可能的原因无非有二,一是苏轼皮糙肉厚,这点毛毛雨对他而言构不成任何伤害;二是苏轼心中豪情万丈,有此火热在胸,自然觉得眼前风雨不过是微冷。
不管怎么说,主观态度在很多时候会影响客观感受,是不争的事实。
很快,我们就会发现风雨的微冷在苏轼心中不过是一带而过的事,他真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