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题目叫《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的开头是:
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
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
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
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
从东海到帕米尔高原的巨大跨度,体现了中国之幅员辽阔。从此,“帕米尔高原”五个字深深地刻在脑海中,成了一代人在心中定位中国西部边疆的地理坐标。
帕米尔高原,中国古代称“葱岭”。它横跨中国、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不仅是中国内陆边疆的一个地理标志,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玄奘法师西行时曾经从这里经过,他的《大唐西域记》记录了帕米尔高原上许多地方的风土人情。
侯杨方
一千多年后,一位名叫侯杨方的中国学者偶然踏上了帕米尔高原,从此开始了他对玄奘西行路线与丝绸之路的追寻。“纸上得来终觉浅”,他决心用双眼重温玄奘曾经目睹的美景,用双脚丈量丝绸之路的迂回曲折,用现代科技将那些线路与节点在数字化地图上标示出来。
侯杨方教授还将自己的见闻写成了《重返帕米尔: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侯杨方教授为何要精准复原丝绸之路?为何首先选择如此难度极高的帕米尔地段进行考察?他如何综合地使用古籍、资料与现代科技,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实现路线的精准复原?侯教授在他的新作《重返帕米尔: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中对这些疑问一一作了解答。
今天,我们一同阅读《重返帕米尔》的编辑手记,了解侯杨方教授的经历。
《重返帕米尔》
侯杨方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一次帕米尔之旅促成的学术研究转向
年7月,侯杨方第一次来到新疆,第一次来到帕米尔高原。
彼时,他还只是个纯粹的观光客。7月31日,他从喀什奔赴帕米尔高原,一路上充满了惊喜。
在多公里外,他就见到高大如墙的高原,其上闪耀的是冰山;他在红色的盖孜河谷目睹了雄壮的公格尔峰全貌,河谷与山峰间的高差惊人地超过了米;等上了高原,他又目睹了梦幻的白沙湖,那是英国探险家斯文·赫定多次经过的地方;黄昏时分,慕士塔格阿塔竟罕见地向他露出了巨大的半球体全貌,完美地倒映在小喀喇库里湖中;他目睹了漫天大雪、青葱的河谷、湍急的塔什库尔干河、冰山雪崩以及云海光影的变幻……
慕士塔格阿塔
侯杨方拍摄于年7月31日
帕米尔高原上难以想象的奇景让他震惊,仅仅两天,他就拍摄了近两千张照片。帕米尔古称葱岭,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从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角度,他很想知道丝绸之路究竟经过哪一座山口、哪一条河谷,他很想重走一次,目睹玄奘当年见过的同样景象,体验玄奘那样的感受。
他翻阅了大量论著,却没人提供答案。他想,不如自己来从事这项工作。他搜集了数千幅各国近现代军事地图,阅读大量中外文献,如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西方帕米尔探险家荣赫鹏、寇松、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人的著作,尤其精读了这些欧洲探险家们共同崇拜的偶像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做好充分准备后,年4月,他开始了第一次丝绸之路帕米尔段的考察。
到今天,他的足迹已遍布境内外的帕米尔高原、河西走廊、罗布泊、中亚诸国、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等国。可以说,一次偶然的旅行促成了他学术研究的转向。
《大唐西域记》的当代回响
《重返帕米尔》以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为主要线索,用真实的影像与实地考察的体验,重新诠释、还原了《大唐西域记》中帕米尔部分的真实情景以及玄奘的切身体验,此书也是侯杨方对这十年来他考察丝绸之路的一个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他把《大唐西域记》当作线索,而不是论据,更不是事实本身,这是此书与传统历史地理和历史学有很大不同的地方。传统的历史学或历史地理研究,基本上是从纸面到纸面,在纸面上达成一个文字逻辑的自洽。其实,文字上是不存在一手资料的,都是别人写好的,都是二三手的。这本书仅把玄奘本人的记录当成线索,把实地的山川当作证据,作者来做一个验证,并不是从一开头就做一个肯定,从一开头就肯定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写得特别准确,如果是那样,也就不需要去做复原。作者要把玄奘的路线、重要的地标全部落实到地球的表面,做的是一个非常精准的复原。
什么是非常精准的复原?就是给出一个精准的经纬度。当今社会已具备了足够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给出精准的经纬度,甚至能精准到误差仅在几米之间。
还原真实的玄奘
《重返帕米尔》中也提到玄奘本人的不少事实。在中国,玄奘可说是最广为人知的一位和尚了,至今也无人能超越。或许大家都没怎么听说过法显和宋云的名字,他们也曾西行过,甚至比玄奘还早了一两百年。那为何玄奘这么有名呢?主要还是因为受通俗文化的影响,《西游记》的小说和画册、连环画《三打白骨精》、动画片还有相关的一系列电视剧。大家都知道唐僧是什么样的人,但唐僧真实的原型玄奘,和这些戏剧、小说中的描写差距非常大。
《西游记》小说中的唐僧基本上就是个滥好人,很善良,但没什么用,一根筋,非常坚决,一心想去西天取经,却善恶不分,耳朵根比较软,被妖精说几句立场就动摇了。
真实的玄奘形象是从何处得来的?一是他本人写的《大唐西域记》,它记录了他对沿途各国风土人情的观感。说出来大家很可能不信,玄奘经过的所有一百多个国家,除印度外,他都是一路骂过去的。他一是骂那里的人长得丑,二是骂他们愚蠢,骂他们在道德与个性层面上非常懦弱。由此可见,玄奘的个性非常鲜明,和大众文化里的唐僧形象完全是两回事。关于玄奘的比较直接的形象,主要见之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是玄奘的两个徒弟在他死后一二十年中写下的回忆录。其中有很多内容是玄奘本人口授他们的。在他们的描述中,玄奘聪敏睿智、很有学问。在他们的笔下,玄奘长得很帅,仪表堂堂。玄奘圆寂后,连遗体都是帅哥一个。从性格方面来讲,玄奘个性特别刚强,意志尤其顽强。取经途中他所经历的最艰险的那一幕,就是他过了玉门关,在莫贺延碛打破水囊那一段。他坚决不肯掉转头,继续冒险进入沙漠,一连五天都没喝到水,险些丧命。
什么是古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年命名的,之前全世界没有这个名词,但有这个实迹,这条道路。中国人(张骞同时代的汉朝人)称它为“西域南道,西域北道”,这两条道都是从敦煌出发的,出敦煌后分两条道路,一条贴着天山叫西域南道,一条贴着昆仑山叫西域北道,然后又汇集在帕米尔高原。
我们中国汉人称帕米尔高原为葱岭。为何叫葱岭呢,因为它上面真的长着葱。
全世界第一张展现葱岭的葱的照片
我们中国人叫它葱岭,当地人则叫帕米尔。当地帕米尔人,在我们中国境内叫做高山塔吉克人,还有些在阿富汗或者在塔吉克斯坦,他们都属于塔吉克人,讲的是东伊朗语系。在古代波斯语里,帕米尔意思是“世界屋脊”。年代以前全世界的新闻媒体里,世界屋脊专指帕米尔高原,并非青藏高原。由此可以想见,葱岭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我们从长安、洛阳到地中海,帕米尔高原恰好在正中间,又是两条道的交汇,是枢纽,又是地形最复杂、景色最壮丽的地方。侯杨方认为,葱岭是丝绸之路上最好的地理标志,超过其他的一切。
如何来认知精准复原
侯杨方认为,除了经纬度坐标,首先,精准复原不能单纯依靠文字资料,甚至包括地图,纸面上的所有资料,都是二三手的资料,准确的信息只能从实地获得,精准复原一定要求进行实地考察。传统研究就是列一串地名,从这个村庄到那个村庄,它们没有经纬度,几乎没人去过,这个村庄到那个村庄之间的道路究竟怎么走,是画一条直线吗?如果觉得直线难看,就加几个弯吗?作者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有过到无人区户外经验的人,会深感拿着这种地图真是害人。所以一定要自己亲自走过,一定要实地考察。如何证明你去实地考察过,你要留下你的gps轨迹。因为gps轨迹是无法伪造的,你还要留下你的照片和视频,这就足以证明了。我告诉你一个经纬度,告诉你一段轨迹,只要重复一遍,你到同一个地点、同一个经纬度,你一定会看到和我照片上拍的同样的景色。这就叫精准复原,可以进行重复性的检验,这就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区别,这就叫精准复原。现在的gps精准度非常高,误差仅在几米之内。
为何第一次就选帕米尔高原做丝路精准复原的地点呢?一是帕米尔高原特别重要。第二是它河谷纵横,有很多山口,它有强烈的地形的刚性约束,可以通行的河谷与山口都是非常有限的。在北纬37度左右,丝绸之路是不能超过米的,超过米就难以翻越,即使在盛夏季节,那里也有一米多深的积雪,你可以个人去探险,但驼着货的驴队或驼队是翻越不过去的。玄奘有段著名的话,他从石头城(塔什库尔干的县城)“城东南行三百余里,至大石崖……大崖东北两百余里至奔穰舍罗”,这是非常明确清晰的。年,侯杨方最大的成果就是把这段路线复原出来了。如今当地的塔吉克人还是这样走的,在年代,当地的乡山公路还没建好之前,当地人更是这样走,公路经常会由于泥石流而坍塌,要么就是绕了太远的路,山口两边的当地人还是会照以前那样来回翻越。所以就是从这两个山口乌古里亚特、坎达尔山口走的,这是非常刚性的约束,当地人也是这样走的,一直到现在。所以从丝绸之路这个意义上讲,尤其在葱岭帕米尔高原这些人迹罕至的地方,这段丝绸之路一直是被人利用的,当地人夏季牧场冬季牧场的迁徙,他们还是这样来回走这些丝绸之路。没法想象他们会走国道绕路,这是不可能的,成本太高了。
从年到今年这十年间,侯杨方已去过二十多次帕米尔高原了。帕米尔高原在我们国家境内仅是最东边的一侧,主体部分是在塔吉克斯坦,还有一部分在阿富汗,北缘是在吉尔吉斯斯坦。年4月,侯杨方先去了境内部分,年7月由境内部分前往境外的塔吉克斯坦部分。然后,他还去过阿富汗的瓦罕,年,他还到过帕米尔的最东边,阿莱尔山谷。
侯杨方把考察和审美放在一起,他衷心喜欢帕米尔这方土地,衷心喜欢这份工作,他把考察和审美融合在一起,并从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转编自
上观号作者:世纪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