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沙湖 >> 沙湖新闻 >> 正文 >> 正文

一袭蓑衣与蓑笠,仅约三斤多重,却往往倒出

来源:沙湖 时间:2023/1/30

蓑衣分旱蓑衣和雨蓑衣,旱蓑衣短、半身长,重量轻,俗语半斤草一个蓑衣即指旱蓑衣,用在晴天干活时穿;雨蓑衣长,下及小腿,雨天穿,重约三斤。蓑笠则是指用草或麻,编织而成的斗篷以及帽子。一般来说,出现在诗词作品里的蓑衣,通常是指雨蓑,且经常和蓑笠同时出现。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家们,每每写到蓑笠,多是把它们当作隐居、自由的象征。故而,不少仕途不顺,或是郁郁不得志的诗人。往往都会在自己的诗词之中,写到或是提到,穿着蓑衣的自己,或是穿戴蓑衣、蓑笠的渔父、农民等。

不过,唐以前的诗歌中,关于蓑衣或蓑笠的描写,其实并不多。就目前已知的典籍来看,最早的一首跟蓑衣、蓑笠有关的诗歌,当属《诗·小雅·无羊》。在这首作品中,诗人写道:“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显然,这里的蓑衣、蓑笠,写的是放牧人披蓑戴笠放牧的情景,并不是代指隐居、自由等。

需要说明的是,等到了唐朝,以及唐朝之后。却出现了不少诗人,将蓑衣、蓑笠当作是隐居、自由的象征。也因此,在常见的一些诗词中,我们便看到了,不少代表隐居、自由等,穿着蓑衣、蓑笠的诗人、渔父、农民之形象。显然,这些诗词里的蓑衣、蓑笠,成为了诗人们,借物言志的绝佳媒介。

唐代张志和在他的《渔歌子》中,写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显然,这里的蓑衣、蓑笠,象征着诗人热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唐代崔道融在他的《田上》中,写道:“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显然,这里的蓑衣,象征和反映的是,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苦劳作的情形。

唐代吕岩在他的《牧童》中,写道:“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显然,这里的蓑衣,象征的是自由,基本可以表明诗人在向往自由。再联想到诗人的仕途不顺,基本也就可以看得出,这里的蓑衣,已经有了借物言志的功用。

要说在唐代,谁把借助蓑衣、蓑笠言志的境界,发挥到了极致。想来,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莫属。柳宗元在他的《江雪》中,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大约作于柳宗元被贬谪居永州期间。显然,这里的蓑衣、蓑笠,不仅代表着诗人热爱自由,热爱自然,还寄托了诗人的,清高而孤傲的情感。

诗人为何会如此呢?归根结底就是因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而借助穿戴蓑衣、蓑笠的钓鱼老翁,正好可以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寂寞、孤独,郁郁不得志的心境。显然,这里的蓑衣,象征的是自由,表明了诗人在向往自由。再联想到诗人的仕途不顺,基本也就可以看得出,诗人巧妙地利用了,独钓之蓑笠(翁),实现了绝佳的借物言志!

大概了受到了,唐代柳宗元的,借蓑衣、蓑笠言志的影响。宋代杨朴在他的《莎衣》中,写道:“软绿柔蓝着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该诗的标题--《莎衣》,其实就是蓑衣。很显然,当诗人在表述“蓑衣穿着美观,脱了潇洒,使人自由自在,拿高官厚爵来也不换”的时候,其实就是希望借助蓑衣,来表达自己的热爱自由的态度。显然,这也是直接借助蓑衣,来进行言志。

不过,要说在宋代,谁把借助蓑衣、蓑笠言志的境界,发挥到了极致。想来,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莫属。在《定风波》中,苏轼写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其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翻译为:“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很显然,这首《定风波》的“一袭蓑衣”,成为了诗人借物言志的情感工具。即通过“一袭蓑衣”,来表达虽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自己却又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的绝佳境界和心境。

笔者不知道,宋代苏轼的这首《定风波》之“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否受到了唐代柳宗元《江雪》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影响。但笔者知道,这两首时隔近年的诗词作品,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都是借助蓑衣、蓑笠来言志,且都成为了,借蓑衣、蓑笠来言志的,诗词当中的绝佳典范!

通过前文,我们可知:“那些仕途不顺,而郁郁不得志的,大诗人们。显然是在心底,默默地将蓑衣、蓑笠,和社会底层的渔夫、农民,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故而,当这些诗人们,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常常会借助蓑衣、蓑笠来言志。从而表达出自己爱好自由,不怕清苦,爱慕高远心境的境界。”

对此,笔者试问一句:“这些仕途不顺,且郁郁寡欢的大诗人们,难道真的不在乎心酸、清苦吗?”那为何他们还要借助蓑衣、蓑笠来言志,来告诉世人和后人呢?想来,即使不告诉大家答案,可答案事实上,却已经较为明了了!

换言之,在笔者看来:“历史上借助蓑衣、蓑笠,来言志的诗词大家们。一旦遇到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那个中的心酸与苦闷,个中的冷暖,恐怕他们自己,比谁都要更加清楚和明了吧!”正所谓:“一袭蓑衣与蓑笠,仅约三斤多重,却往往倒出了,文人的辛酸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