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才气无人能及,苏轼的豁达也是无人能及,不管命运如何蹇塞,苏轼皆能淡然处之,这一点最是难得。人生难得一帆风顺,曲折浮沉是常态。面对蹇塞与不幸,有人沉沦,有人愤怒,有人抓狂,大多数人可能都是选择随顺自适。
苏轼在《司命宫杨道士息轩》里写道:“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黄金几时成,白发日夜出。开眼三千秋,速如驹过隙。是故东坡老,贵汝一念息。时来登此轩,目送过海席。家山归未能,题诗寄屋壁。”
东坡先生在这里表现出了少有的平静安详,开头几句话就直截了当的亮明自己的生活态度,保持安静,勿骄勿躁。心灵的安宁平静最是重要,在纷纭复杂的人生际遇面前,人固然有强烈的能动性,可以选择拼搏图强,可以选择不安于现状,但心态的宁静始终是个关键。冷静的面对,谨慎的应对,都需要一个平静的心态。唯其平静方能安心,唯有安心才能人生如常。
困于黄州期间,苏轼陷入人生低谷,亲朋故旧不敢往来,人身自由遭遇限制,一家老小入不敷出,生活困窘。但东坡先生却不以为意,开荒种地自得其乐,夜游赤壁,抚今追昔,寄情山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豪情澎湃如江涛。东坡最精彩的辞赋文章都出自谪居黄州期间,最能见出东坡生沉稳安详心态的就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曰: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作前有小序数言交代写作背景,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序言简短却道出了原委,困境之中的东坡先生并不是心灰意冷的安坐家中喝闷酒,而是郊游不辍,往来不断,这是非常积极的生活态度,更是乐观向上的人生情怀。郊游遭遇风雨,道路泥泞难走,没有雨具无处避雨,东坡却不以为意,似乎是将此等遭遇看作是人生常态。词作反复吟咏自己面对困境的态度,给人以昂扬乐观的感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开篇就给自己打气,表现出蔑视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实写面对风雨的心境,却又由实及虚的延伸至普遍的人生态度,语气坚决果断。是自我勉励,也是自己秉持不变的人生态度和信条。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一语双关,意味深长,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和沉静安详的心境跃然纸上。
《定风波》堪称东坡先生人生情怀的宣言书,如果说《念奴娇大江东去》《赤壁赋》还有一些抑郁低沉的情绪,借助怀古来宽慰自己,熨帖难以平静的心灵的话,这首《定风波》里却已经没有一丝一毫的抑郁之气了,心灵的安详宁静和乐观向上的情怀则成了主旋律主色调。东坡先生的豁达淡然的人生情绪,在这里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
东坡与佛印和尚交往甚多互有唱和,可见东坡是有禅心的。禅心其实就是平常心,保持心境的安宁平静,不因环境的改变而躁动,不因人生境遇的遭际而躁动,以寻常之心面对生活就能做到安详宁静,这也是禅心之所求。
“戚欣从妄起,心寂合自然,当识太虚体,心随形影迁”(倪云林)人但能做到心境空阔沉静,则能包容万物,随遇而安。正如东坡自己所云“静能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