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应该是流量最高的古代诗人之一了吧,他豪放洒脱,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激励了多少身陷困境的人找到希望,但是很少人知道,这首《定风波》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有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说3月7号这天,苏轼和朋友们一起,行走在沙湖时突然天降大雨,可是又没带雨具,同行之人都被淋成了落汤鸡,十分狼狈,只有我苏轼大爷不把这雨当回事,反而又唱又跳,好不快活。
真相只有一个
嘿,你可别听苏大爷吹牛,他当时肯定开心了,还把朋友diss了一顿,背后的真相他不会告诉你,但我们从他的日记本中可以找到答案,“东坡日记”中有一篇小品文《游沙湖》,开头如是记载: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余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游沙湖》
这篇文章作于元丰五年三月,《定风波》作于同年同月,时间上符合的,再把一文一词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找到真相——苏东坡和朋友一起去买地,返回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而东坡独不觉,跑到雨中装了一个X,顺手写了首次凡尔赛一下,结果回家就病了。
你说你没事儿装什么装呢?
话题扯远了,我们说回《定风波》这首词。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穿林打叶说明这是一场有力量的大雨,然后“何妨吟啸且徐行”,你再大的雨我无所谓啊,我苏大胡子就是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牛人,风雨交加是吓不住我的,不像那些人——笑嘻嘻地指着狼狈的同行之人。
开头这两句是整首词的总写,起得非常好,顾随先生说:“观大家之作,殆无不工于发端”,有些诗人起笔非常棒,但越往后就泄气了,苏东坡则不然,两句有力量的开头之后,继续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蓑衣,轻装上阵硬钢风雨,比骑着马还轻快。
为什么是“一蓑烟雨任平生”?因为我不只是要硬钢这一刻的风雨,而是我整个人生,都时刻准备着迎接风雨的洗礼。谁怕谁,不服就干!
下片
转入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刚刚喝了酒、又淋了雨,这时天空逐渐放晴,雨后凉风袭来,感觉有些“微冷”,嗐,这是寒湿入侵,感冒的征兆啊我的苏大胡子!但是呢,他已经顾不得冷不冷了,因为一抬头,看到山头一轮西沉的斜阳,早将光辉洒满大地,再回头看看来时的路,虽然刚刚经历了萧瑟的风雨,但如今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为什么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个风雨,是刚刚过去的穿林打叶之风雨,更是苏东坡人生中遭遇的风雨。
作为科举中成绩优异的佼佼者、被一代文宗钦点的接班人、被皇帝钦定的下一代宰相,本该顺风顺水走过仕途,留下千古美名,谁能想到看似美好的开头,接下来却是地狱模式。一场乌台诗案差点丢了脑袋,好不容易捡回条命,还被贬到黄州,当个区区团练副使,连签字权都没有!
他更想不到,黄州这一次遭遇,只是他人生遭遇的开头,将来还有无数地狱模式的副本等待他去通关,若无“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通透,苏东坡不知道要死掉多少次了,或者成为一个写点小词发发恼骚的平庸词人。
苏东坡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人世间有那么多不幸,但他总能从不幸中找到美好的事物来慰藉自己,风雨再大又如何,苏东坡曾说:“进退得丧齐之久矣,皆不足道”,人生中风雨再大,我无所谓,我不逃避不退缩,你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我们说苏东坡是乐观豁达的,一般人还真学不来。大多数人表面看来豁达,在低谷时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是用豁达伪装自己,内心早已麻木不仁,若有一天从低谷中爬起来,他们也会颠倒黑白、是非不分。
苏东坡不一样,他屡次被贬,心里肯定会有怨言,但他通过自己达观的精神,把怨气排解之后,等到下一次回到朝廷,他依然会刚正不阿,无论新党旧党,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绝不会因为此前的遭遇而变得畏畏缩缩。
他能超脱物外,又能坚守内心。
所以啊,我们读苏东坡,不止应该看到他超脱潇洒的一面,更应该看到他的坚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