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夜辰·河南郑州
编辑/渝夫·天津河东
读了夜辰这么多文章,不管是书评的深度,还是杂谈的广度,尤其是看问题的角度,都给人这么一些印象:这是一位觉者,更是一位智者,总是给人以启迪与力量。
比如,对生命的无常和情感的虚无,他如此深入解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恒久不变的,除非你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值得悲伤的,除非你愿意!”
前段时间,武汉下雨,与一友人撑伞往宿舍走。他说:“最讨厌下雨,每逢遇雨,心情骤然烦闷。”我略显诧异,顺口说道:“南方本就多雨水,你没事儿跟雨叫什么劲!一下雨就难受,这明显是跟自己过不去。”
说到遇雨这事,当年苏东坡出行,在沙湖道中遇雨,同行之人皆狼狈不堪,唯独他昂首挺胸,持仗高歌而行,好不潇洒。雨后,填一首《定风波》,可谓洞彻无常事理,尽显旷达胸襟,于平淡真切处生超然豪放之情。这是我能记全的为数不多的一首词,对其境界亦是心向往之。
《定风波》这样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们常说,人生无常。现在想来,阎罗殿里的黑白无常两位鬼差,还真是寓意深刻,时刻提醒告诫人们黑夜是无常的,白日也是无常的,人生无常实乃常态,也许这种常态亦是无常的。此正契合佛教四法印之“一切诸行无常”。
对待无常,就如遇雨一样,是心生忧闷、狼狈不堪,还是吟啸而行、烟雨平生,只在一念间。无法改变的是雨,可以改变的是对雨的态度。雨是如此。对待世间的一切人和事,何尝不是如此。
人类的文明之处,是给世间万物命名,不单是大千万物,还包括了万种情感,诸如善恶、是非、祸福、悲欢等等。细细想来,什么善恶、是非、祸福、悲欢,只是一个感觉和念头而已,如果没有给这种感觉命名的话,人们反而活得更自由一些。
比如,人们给打喷嚏、流鼻涕之类的症状命名为“感冒”,这样看起病来倒是方便多了,可以对症下药。可事实上,“感冒”这种症状既包括亿万种复杂情况,而且这亿万种复杂情况是时刻流动变化着的,一个“感冒”又怎能轻易将之概括描述。试想,如果没有“感冒”这个词,我们只是活在一系列的切身感受之中,随时体会身心变化。有了“感冒”这个词,我们只能活在要么感冒,要么不感冒的状态之中。
再来看“祸福”。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揭示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我以为,这么说还不够究竟。其实本来没有什么“祸”与“福”的概念,是人们一厢情愿地把它创造出来,并且认知里把“失去”当成祸、把“得到”当成福,把“摔伤”当成祸、把“活着”当成福,这样就出现了人们一会儿“祸”、一会儿“福”跌宕起伏的感受。而塞翁眼里是祸福相倚,我觉得这是一种“无”的境界,说白了就是无祸无福。无祸无福了,那自然可以心如止水、波澜不惊。
无常,实在是人生奥秘。知晓了无常,可得大自在,到那时真个是此生任我行。
写到这里,不禁有两点体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恒久不变的,除非你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值得悲伤的,除非你愿意!
夜辰,本名张烨琛,“80后”,生于鹿城,军装在身,奔走四方;以劳作砺志,以读书修行,以文章会友,涵养心智,求索人生,现已出版多部个人作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