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沙湖 >> 沙湖介绍 >> 正文 >> 正文

读了3年北大,却选择退学复读上清华刻苦读

来源:沙湖 时间:2023/4/9

他从小就很聪明,上幼儿园时,直接跳级上大班,四岁开始上小学。

由于年纪小,成绩好,他总被亲戚朋友称为“神童”。

父亲带他出去应酬,长辈们都交口称赞:“哎呀,你儿子真厉害!”这时,父亲得意又满足,他则沉默着埋头吃饭。

上初中时,他读过了那篇广为流传的《伤仲永》后,很担心自己真的成为下一个“方仲永”,所以十分刻苦学习,经常连吃饭时间也忘了。

几年努力,他终于有了回报,以高考分(含加分20分)的高分拿下湖南高考理科第二名,成功考上了北京大学。

然而,上了北大后,他真的成为了“方仲永”,成绩一落千丈,泯然众人。

在北大读了3年书后,他终于熬不下去了,不顾父母哭求,决定选择退学复读。

很多人都对他议论纷纷,认为他之所以挂科,是因为打游戏,变成“网瘾少年”,才不得已走上退学的道路。

可是,面对众多舆论,他却缄口不言……

他就是杜青云,年回老家文郡洋沙湖中学复读,经过一年的努力,他以分的成绩成为湖南省理科高考状元,成功考上清华大学新雅书院。

一年后,获得重生的“神童”,说出了当年退学复读的原因。

01

父母眼里听话的孩子

杜青云是一个00后的孩子,出生在湖南张家界桑植县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初中老师。

在父亲看来,分数就是话语权,成绩差就会被人轻视。父亲希望他努力学习,将来“做人上人,当大官,赚大钱,管很多人”。

在父母眼里,他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他也一直按着父母的意愿去成长,从未反抗过。

为此,杜青云从小就喜欢学习,也很有天赋,上幼儿园时,直接跳到大班,四岁开始上小学。

十几年如一日,杜青云都在追求高分的路上,为了提高分数,他甚至把吃饭的时间省下来学习。

他的确也很有天赋,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被亲戚朋友称之为“神童”。

在学校里,努力且开朗的他也很受同学和老师们喜欢。

父亲对此也是洋洋得意,尤其是在饭桌上听到长辈们的交口称赞:“哎呀,你儿子真厉害!”父亲既得意又满足。

一切都能如愿,在年的高考中,15岁的杜青云以分的高分拿下湖南高考理科第二名。

用杜青云的话说,只要他努力,成绩就会好;只要他再用点技巧,学习就会很拔尖。

之后,听从父母意见,他报考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当时,他是很抵触这个专业的,但是为了父亲的面子,没有反抗,因为他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后来,他回过头来想想这些,觉得自己十几年来活得很可怕,“父母说他乖”看似一种夸奖,其实是一种驯化,让人毛骨悚然。

02

社交边缘化

虽然是听从了父母的安排才上北大的,但是杜青云还是怀揣对未来的期许走进这所全国顶尖的高等学府,只是后来由于各种因素偏离了预期轨道。

家里人早已经为他规划好目标了,上北大后,希望他当上社团领导,并争取获得奖学金,“毕业出来随便去哪个企业,那都是几十万。”

但是谁也不知道,杜青云早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以前在中学,他的成绩很拔尖,老师和同学们都围在他身边“嘘寒问暖”,所以缓解了他的抑郁症,表现出来并不明显。

实际上,他已经厌恶了同辈间的炫耀与吹捧,又有些嫉妒,“好像确实挺厉害的”。

上大学后,他还常常假装活跃在社交群里,后来刷着刷着,又觉得很无趣,索性屏蔽了群消息。

他也试图融入同学群里。

有同学对多块的机票,眼都不眨一下就买下。看到同学消费都很高,他也便尝试模仿起同学们的消费模式:

很多同学在上课前会买一杯星巴克,他也跑去买;在淘宝上看到心仪的东西,他就拍下。

他希望能借此融入同学群里,但很快发现,学期才过半,他就花了近一万元。

紧接着,被父亲也察觉到他消费异常,打来电话训斥,他只好回到精打细算的日子里。

杜青云也想过融入社团,但是那时的他脸皮薄,做事都是规规矩矩,被别人说一下,他就会很老实呆着。

一次,他参加骑行社拉练活动,把向学长借的一辆车弄脏了,归还时没有注意到,没想到学长气得发了条朋友圈:“刚买了两年的车被糟蹋成这样!”他吓得连连道歉,并提出愿意赔偿保养费用。

后来,学长没有再追究,删掉了朋友圈,但是他却不好意思再继续在骑行社。

杜青云接连受挫,感到十分压抑,但是没有人理解他。

他因和一位室友一直有矛盾,沟通失败,遂向辅导员申请调解或换宿舍。

辅导员没有详细了解情况,却用轻蔑的口吻对情绪低落的杜青云说:“你的室友是一个很好的人。”

杜青云再不懂,也听出辅导员的话外音,就是说自己是一个“不好”的人。

就这样,杜青云成了那个被边缘化、被众人认为没有情商的人,其实他的抑郁症已经很厉害了。

03

不顾父母哭求,决定退学

通过努力读书,杜青云走出了乡镇,却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感到困惑,甚至迷茫。

在学习上,他终于成为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方仲永”,成绩一落千丈。

在大一的时候,他还能按部就班完成课业,不过成绩平平。

因为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到了大二,他已经很抵触学习了,就连上课都没有了动力,感觉到自己整个人都颓废了。

加上自己已成为一个边缘人,他开始用打游戏来发泄情感,有时一打游戏就是一天。

但即便是玩游戏,也让他感到没有意义,而且一旦关闭游戏界面,他又免不了陷入痛苦和自责。

于是他开始翘课,到大二下学期时已经挂了四五科。

他意识到自己真的不适合所学专业,想到退学。但当他和父亲提及,父亲却语气急促坚决地说:“不,不行,绝对不行。”“想要学,总是可以学好的。”

父亲从未关心过他为什么不想学,却要求他不管怎样也要拿到毕业证,不然脸丢大了。

大二结束之后的暑假里,他去了一趟医院,医生给出的结果是,他确诊了中度抑郁。

曾经的神童坠落谷底了。

也许有人会说,他既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为什么不修正?

其实,他何尝不想,只是他也无能为力,要知道,任何强有力的鸡汤此时对他都已经显得苍白无力。

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处境,他哭了,就连母亲也说,“一个男人,你哭什么?”

他和父母一直僵持到年5月——大三快要结束之时,在他的一再痛苦坚持下,父母才“半推半就”同意他退学。

那一天,十几个章盖下来,杜青云的身份不再是“北大学生”,彻底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退学了。

离开那天,正赶上五一假期,虽然外面下着雨,但同学们都成群结队出去玩了。只有他,一个人拉着行李箱,消失在细雨中……

04

神童重生

回老家后,杜青云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想与同学交往,不想与父母交流,自己一个人呆在屋里,思考着大学三年来的一些问题,偶尔还听母亲说父亲遭人奚落,又在单位和人吵架了,“你儿子不是很厉害吗,怎么从北大退学了?”

父亲回家后,气还不消,冷冷地对他回了一句:“我就是喜欢你考上北大带来的名声”。

后来,他回忆起当年父亲让自己报光华管理学院,开始能理解父亲的选择,在父亲看来,这个选择才有更大的可以实现阶级跃进,跳出贫穷的乡镇。

但他也不愿意像以前一样做个听话的乖孩子,而是花更多时间思考如何重建自我,防止类似的事再次发生。

经过几个月时间的自我重建,在年9月,杜青云踏入了复读之路,开始为自己打开重生之门。

复读的之路似曾相识,并没有太大压力,仍然是熟悉的题目,一年下来,他也依然名列前茅。

年,杜青云如期参加高考,依然还是那样的优异,裸分成绩为分,加上20分的民族加分,以总分分的高分摘得湖南省高考理科状元。

得知儿子的成绩后,父亲很激动,笑容满面地说出三个字——“可以啊”。

依然像几年前一样,亲戚朋友来到家里贺喜,夸完杜青云,又夸父亲有个聪明的儿子。

不过,这一次,杜青云拒绝父亲带他出去应酬,家人也不再干涉他的选择。

最终,杜青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希望学习一年的通识课之后,将来朝自己感兴趣的政经这方向去选择。

在最后,杜青云也感慨道:只有刻苦读书,往往才能够考出好成绩。

书海浩瀚,经典众多,但尤以史书,最为滋养孩子。

而说到史书,有一部经典,几乎是每个中国孩子必读的。它就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

作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生动详细地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整整年的历史。

整部作品,体例严谨,史料充实,文笔生动,既包含跌宕起伏的朝代变更,也有帝王将相的为政治国策略,还有英雄豪杰的待人处事之道。

也因此,古往今来,无数名人志士,都将它作为人生必读的案头书。

清朝历史学家王鸣盛这样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曾国藩评价其为“先哲惊世之书”,梁启超称赞它“亦天地之一大文也”。毛泽东,更是整整啃了17遍!说自己每读一遍都受益匪浅……作家冯唐甚至坚定地表示:“如果只读一本书,我就选《资治通鉴》。”

这样的一部绝世奇书,无论喜爱文学还是历史的孩子,都绝对不可错过。

更重要的是,从小学到高中的文史科目里,《资治通鉴》几乎无处不在:《围魏救赵》《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孙权劝学》《赤壁之战》《商鞅变法》……都是需要重点学习的篇目。

可以说,如果孩子能早一点读懂《资治通鉴》,也就能越早获得学好文科的金钥匙!

不过《资治通鉴》原著是文言文,大人读起来尚且晦涩,孩子们就更读不懂了。我也一直在找适合孩子读的版本,最近终于遇到了一套特别满意的,果断推荐给大家。

就是这套《孩子读得懂的资治通鉴》(全4册),内容通俗易懂,插图精美绝伦,读来让人震撼不已,孩子绝对会爱不释手!

不同于市面上一般的版本,这套书用讲故事的方式来给孩子们讲历史,足足个精彩故事,串联起跌宕起伏的千年历史,极为精彩。

而且,作者们用新颖独特的视角,幽默风趣的口吻,简练生动的语言,把一段段历史都写“活”了,读起来特别过瘾!

比如,三家分晋的故事,将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的历史,刻画得极为生动。

刘邦项羽之争,鸿门宴是一个重要节点。虽然课本上也有讲述,但这套书里紧张刺激的情节,特色鲜明的人物,绝对会让孩子过目不忘。

三国时期,关羽大战曹军,巧借天时地利,水淹七军,生擒敌军主将,从此声名大噪。读着书中精彩的描写,就如同亲自见证了这波澜壮阔的历史,感染力十足!

这样精彩传神的作品,别说孩子,就连我这个大人也读到停不下来,哪怕有的篇章,已经读过很多遍,但还是收获不小。

而且,这套书的每个故事还配上了相应的插画,足足有多张,精美绝伦,细腻生动,让孩子身临其境,重温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

讲真,翻阅这样的作品,真的比看电影都过瘾,既能让孩子轻松理解,记忆深刻,又能积累知识,拓宽眼界,实在不可多得。

更惊喜的是,它还是一部可以听的历史书!扫一扫书后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