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沙湖 >> 沙湖介绍 >> 正文 >> 正文

乌台诗案以后三年,苏轼写了定风波雨中

来源:沙湖 时间:2023/4/9

苏轼一生最重要的转折就是乌台诗案。自此以后,苏轼开始了“聊从造物游”的人生哲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作于乌台诗案三年之后的春天,写雨中抒怀。这首词有个前记,大意是:三月七日,在沙湖(今湖北黄冈)道中遇到大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不觉得。不久天气放晴,于是写了这首词。全词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上半阙,前两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在这里应该莫害怕听。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怕听雨水穿过树林、打在树叶的声音,为什么不一边高声吟唱,一边从容而行呢。三四五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芒鞋就是草鞋的意思。这三句的意思是说,持着竹杖,穿着草鞋,脚步轻快胜过骑马,谁会害怕?一身蓑衣在烟雨之中过一辈子也能泰然处之。其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可谓是名传千古,将在大雨中的泰然自若、旷达超然延深到整个人生。

下半阙,前三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就是微微寒冷的意思。这三句的意思是,微寒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有些冰冷,山头的斜阳却照来一丝暖意。最后三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首望向一路走来的风雨萧瑟之处,归去时,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下半阙写的饱含人生哲理,完全就是在写人生。对于大自然来说,风云阴晴毫无区别,那对于人生来说,政治上荣辱得失又有什么区别呢?写出了苏轼的胸怀坦荡,豪放豁达。

事实上,乌台诗案之时,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等人,历数苏轼罪行,要求朝廷将其处以极刑。经此性命堪忧之事,苏轼的作词风格大变,这首《定风波》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成。

图片源自网络,欢迎点赞、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