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沙湖 >> 沙湖介绍 >> 正文 >> 正文

苏轼笔下一蓑烟雨任平生大家的心

来源:沙湖 时间:2022/10/11
盖博士盖百霖哪个药物有卖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806/9283465.html
02:47

苏轼,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在他的许多诗词中包含着颇多的人生哲学,大多表现了高雅、豪放、豁达的一面。其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名句出自于苏轼的名作《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词写于春天,苏轼酒醉之时遭遇春雨,被淋成落汤鸡,而且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唯独苏轼不觉得,甚至还非常有兴致吟咏出“竹杖芒鞋轻胜马”,直奔“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境界。

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之后,苏轼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在他看来,他的人生真正的挫折都已经经历过,这春天里的一点风雨能算什么?即便是自己竹杖芒鞋,一身平民打扮,但是却恰如自己“斜风细雨不须归”。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的渔夫,从来不怕风雨,不怕寒冷。

所以即便是在酒醒之后,被春寒料峭的春风吹了个透心凉,苏轼看到的依然是“山头斜照却相迎”。此时他想到的是什么呢?其实是归去。

很多人把这两个字解释成为从旅途之中返回,确实,苏轼当时是在从沙湖归黄州的途中遭遇大雨,这里的“归去”自然也代表了这一层的意思。但是按照苏轼向来喜欢象征的写法。这里的“归去”两个字。未必只是表面上的那一层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苏轼很像陶渊明,如同《归去来兮辞》中所诉,或者说苏轼把陶渊明作为自己的精神偶像,更容易引导我们了解苏轼归隐山林的意义。

苏轼当时被降格为黄州,说他没有痛苦和孤独,是不可能的。但是,他面对痛苦和孤独的道路的方式,不是像陶渊明那样逃离世界,而是忠于自己的内心,这种回归是指自己内心的坚毅,真正的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与豪放,当然也同样有深刻的思考和痛苦的理解,这就苏轼而言是一种超然的力量甚至是他顿悟的秘诀,所以冷静面对得失和荣誉于他就不难了。

一一蓑烟雨,显然是想借用渔夫的形象,以表达自己想要纵情山水的欲望,“归去”在这里是对陶渊明的致敬,同时也超越张志和陶渊明的境界,不拘泥于形式真正的忠于自己的内心。因为他不是无路可走而选择归隐,是苏轼坚毅的品质,豪迈的心胸与飘逸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

一蓑烟雨任平生并不难理解。但真正值得升华的还是回归一词所表达的意义和内涵。

苏轼的思想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虽然他偶尔会有退缩的感觉,但他从未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即使是他看穿了世上的一切,但依然拥有一颗济世之心。拥有这样的心,就需要他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为自己获得更多的正面力量,对抗外界的消极现象。而这一切就由《定风波》一词完美地将此过程描写了出来,不愧“词开豪放一派”!

苏轼定风波书法作品名家手写真迹定制客厅字画横幅书画名人行书挂淘宝¥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