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苏轼,我们熟知他在文学史上的伟大成就。不论是诗词文章,还是绘画、书法,苏轼造诣都极高。当然,除此之外,他为官政绩也是不错,在杭州修过苏堤,疏通淤塞,造福百姓。唯一不幸的是,他在朝堂上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因此,遭受同僚各种排挤打击。最出名的就是“乌台诗案”,简直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正因乌台诗案,苏轼从朝廷官员,一下被打成阶下囚,生死难料。最终,在一群有识之士的帮助下,苏轼才得以苟全性命,从轻发落,被贬黄州。人生几番起落,于他而言,真就应了那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宋代: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到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行离去了,同行的人都在雨中倍感狼狈,只有我不觉得。后来雨停了,天也开始放晴,我便写下这首词。)
不用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放开歌喉一边吟唱,一边慢慢地前行。我手中的竹杖,还有脚下的草鞋,轻便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好怕的?我这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带着寒意,吹醒捎带醉意的我,微微有些冷。此时,山头忽然放晴,有阳光斜斜地照了过来。我回头望了一眼,刚才走过的风雨萧瑟的路,我毅然归去,哪里还有什么风雨什么放晴。
首句“莫听”二字,就展现出诗人对风吹雨打的浑不在意。即使,外部环境百般恶劣,也丝毫不影响他洒脱旷达的胸怀。紧接着“何妨吟啸且徐行”,更是上一句的延伸,他不光不在意风吹雨打下的狼狈,还要一边吟唱高歌,一边从容步行。正如他宦场沉浮,一贬再贬,也始终没有将他击倒。纵然,身处逆境之中,也始终怀抱希望与了悟。历经风雨后,你再回头看,那些曾经走过的路,哪里还有坎坷和困苦?人生中,能跨过去都是经历,跨不过去的就是难关罢了。最后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也罢,晴也罢,都不过是人心幻象,世间万物本无分别,只不过因人才有分别心。如果,我们参悟这一点,不执着于过往,不沉迷于外物,或许,终能获得心灵的安宁。这首词,充满哲思,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