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沙湖 >> 沙湖介绍 >> 正文 >> 正文

苏轼的这首词,让你看淡人生的风风雨雨

来源:沙湖 时间:2022/9/2
北京中科医院诈骗曝光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在古代的中国,凡是正直的知识分子一般都有一段坎坷的人生经历,在仕途上都是举步维艰。才华横溢、秉性刚直的苏轼也没能逃出历史的这一怪圈,一入官场不久就遭贬谪。但苏轼并没有像其他谪宦一般苦吟自己的失意人生,而是以一种旷达超脱的胸襟直面人生。苏轼是宋代的大文豪,主张“词品即人品”的创作理念,他的词如同他本身一样,是宋词中傲然挺立的一棵青松。

苏轼的词取材广泛,或名胜古迹,或饮酒赏月,或一花一木,或一时感悟,或生活小事都可入词,可见,苏轼的词艺造诣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通过写一件生活小事而见深邃意境的优秀词章。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苏轼是词的重要变革者之一,他不拘泥于词的旧的形式,而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大胆创新。比如这首《定风波》,在前面加序就是一大创举,正是加了这段小序,读者才知此词为作者醉归遇雨的抒怀之作,这首词读起来才令人感觉轻松易懂、清新有趣。

前面两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意思是: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这“莫听”与“何妨”表明了对待困难与干扰的态度。这与古阿拉伯地区流传着的一句谚语:“尽管狗在狂吠,骆驼队依然前行”有异曲同工之妙。“穿林打叶”与“徐行”表明了雨虽狂但我从容,词人无所畏惧的形象跃然纸上。

接下来词人继续写雨中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对比序中“同行皆狼狈”更加体现出了词人的豪迈、轻松与从容。一个“轻”字,既写出了身体的轻松,又传达了心情的轻松,一点也没有被淋的苦恼,反生出一股搏击风雨的快意。于是便有了后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意境一下子就生发开来,由无畏眼前之风雨,进一层而无惧人生之风雨,有一种江湖任驰骋,淡然看浮沉的豁达与豪情。

雨再大,终有要停的时候,同样的,运再不济,终有时来运转的时候。苏轼永远是积极乐观的,风吹雨淋是“微冷”,宦海风雨也只是“微冷”而已。在别人看来,是“皆狼狈”的事,对于豁达如苏轼来说真是不足挂齿的事。且看,“山头斜照却相迎”。一个“迎”字真是神来之笔,把词人乐观积极的心态显现无遗。

最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望先前急雨打叶的地方,一切都已归于宁静;回首过往之艰险,内心亦无波澜。此时超然于物外的苏轼,发出了“归去”的呼声,他要归往何处呢?末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最好的诠释。晴也罢,雨也罢,这些都不重要,都不值得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