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消融,溪水潺潺,看到远山渐绿的颜色,那是春的语言;
草长莺飞,丝绦拂堤,看到枝头重现的雀跃,那是春的呢喃;
向阳草木青,明媚春光暖,春天有太多的面目。
在诗词中,春天是诗人吟咏的对象,一个诗人写春的诗词,能达到几十首之多。
那么在苏轼的笔下,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
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苏轼和几个朋友到黄冈城外的沙湖看新买的农田,返回的途中遇雨,携带雨具的仆人们先走了,他们只好冒雨赶路。同行的人都被淋得狼狈不堪,苏轼却浑然不觉,写了这首词,写了他风雨中的淡定和从容。
全词从风雨如晦的阴雨写起,词的境界却异常清丽、澄澈,没有丝毫的压抑、消沉、阴郁。词中苏轼塑造出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自我形象……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苏轼走过坎坷不平的漫长人生。
2、《蝶恋花·春景》
苏轼〔宋代〕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王士祯《花草蒙拾》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同时指出这首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词的上阕写春光易逝带来的伤感,没有拘泥于状景写物而融入自身深沉的慨叹。下阕写得遇佳人却无缘一晤,自己多情却遭到无情对待的悲哀。全词词意婉转,词情动人,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3、《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宋代〕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词的上阕写游清泉寺沿途的幽雅风光;下阕借景生情,激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此词蕴含积极向上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在逆境中仍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4、《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宋代〕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苏轼〔宋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这两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诗中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6、《东栏梨花》
苏轼〔宋代〕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如雪般的梨花颜色淡淡,柳树已长得郁郁葱葱,柳絮飘飞的时候梨花也已开满城。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又有几人能看透这纷杂的人生。
全诗淡雅自然、浑然天成、声情摇曳,跌宕有致,用问句作结,更觉韵味悠长。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7、《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苏轼〔宋代〕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8、《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苏轼〔宋代〕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元丰二年调往湖州任知州,这首词在流放期间所写。
这首词是写给东坡老友李公择的送别词,词中苏东坡一改往日豪迈骄狂之风,立词于庭院花草枯荣,友人送别的凄哀之境,却不流于俗艳。“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依然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9、《如梦令·有寄》
苏轼〔宋代〕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请代我,向东坡旧邻问候,就说我,羁绊在玉堂深处。问东坡:自从我走以后,又有谁来过?是否雪压小桥,这断了来路?我将归去啊,我将归去,徜徉东坡,沐浴催耕的春雨。
这首词中有告慰,有询问,有揣想,有向往,如面对老友,娓娓谈来,亲切自然。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京中新旧两党夹击下,意欲远离政治漩涡、出知外任的心思。
10、《江神子·恨别》
苏轼〔宋代〕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熙宁十年四月至元丰二年三月苏轼在徐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随后调往湖州任知州。元丰二年三月,苏轼由徐州至湖州途中写下这首词。
词中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