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沙湖 >> 沙湖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中秋故乡异乡,读苏轼定风波,激励无数

来源:沙湖 时间:2024/12/16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就够了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241202/n7upey2.html
每逢佳节,似乎“故乡”与“异乡”就成了千万个家庭的聚焦点。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了别离。中秋佳节,本是和家人团圆的节日,但因各种原因,有无数的游子身在异乡无法回家。今天,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与词人一同漫步雨中,激励自身勇敢前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赏析:这首词接触时是在十余年前,初读,觉得全词每一句都甚是潇洒、豁达,这十余年经历了许许多多,再读,则更有一种人生无惧,只管前行的感。因此,与各位朋友分享。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我不怕,苏轼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我们再看词的下阕,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生活有了辩证的认识,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在外奋斗的游子们,无论你在外过得如何,家永远是你温暖的港湾。一书一墨香,一世一繁华;一笔一世界,一人一言谈。谢谢众位君上阅读墨香的奏折。您的支持是我写作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