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谷一鸣)
洪山
有许多座名山,
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如:
珞珈山、桂子山、喻家山,
这些山因幸运的被划入高校
而成为名校们的代名词;
另一类,如:
伏虎山,因关公而得名。
今天要介绍的
马房山
是洪山境内
唯一一座
集齐两大成名要素的山,
也是洪山独一无二的锦鲤。
(点击“洪山”,阅读《什么是洪山》)
(摄影师:谷一鸣)
马房山是个怎样的存在
这里因武而起,
以武而盛,
与关公有着脱不开的联系。
相传关羽曾治兵江夏,
放马此山,
用作马厩,
故名马房山。
作为一座名山
怎么能光有传说,
没点“内涵”。
马房山一带是
武汉市的古墓密集区之一,
已出土的古墓主要有
六朝和隋唐时期的。
(灰陶白虎砖,隋代,武汉洪山区马房山出土。)
(青釉莲花瓷盘,隋代,洪山区马房山出土。)
现如今,
我们熟知的马房山
常用来代指
坐落此山的
武汉理工大学。
其校内的桂竹园,
是马房山的最高处。
据《武汉地方志》记载,
马房山原海拔高度是61.4米。
马房山的闪光点
不仅局限于其名山的魅力,
还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
(摄影师:赵鑫)
长江
是武汉天然的中轴线,
但因为地理条件限制,
武汉三镇实际存在多条中轴线。
以武昌为例,
武昌有两种城市发展轨迹:
一种是青山—沙湖一线的圈层发展,
另一种是武珞路—珞喻路一线,
与雄楚大道的双轴线发展。
而地处珞喻路与雄楚大道的马房山
是连接两条轴线的的关键。
放眼
整个武汉,
马房山还是武汉二环线的重要节点。
原来是大学“孵化器”
在武汉理工大学的校园内,
屹立着一块雕刻着
“马房山”三个字的巨石,
见证着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虽然,武汉理工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张之洞主持开办的湖北工艺学堂,
但与马房山的故事,
还是从武汉理工大学的前身之一,
中南建筑工程学校的建成开始。
(武汉理工大学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经济百废待兴,
需要大量城市建设的人才,
就开始启动教育工作培养人才。
年,
国家将中南五省具有城市建设
相关专业的中等专业学校,
合并成立“中南建筑工程学校”,
校址选定在马房山。
(中南建筑工程学校选址)
年1月,
马房山基建告一段落,
学校即行搬迁。
至此,中南建筑工程学校
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状态,
开始了在马房山这一真正
属于自己的教学基地和家园,
进行稳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中南建筑工程学校学生毕业照)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
中南建筑工程学校经历了
数次院校合并、调整,
吸引了很多来自其它高校的师资力量,
也培养出一大批城市建设的优秀人才,
年,学校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
年,武汉工业大学、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
其实,
武汉理工大学
并不是唯一“上马”的高校,
湖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工业大学,
都曾先后在马房山留下足迹。
湖北大学前身之一的
湖北师范专科学校,
在年8月,为适应发展需要,
全部迁址马房山。
直到年秋,
湖北师专与武汉师专两校合并,
组建新的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后,
才重新迁回宝积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物探系。
年,
北京地质学院物探系随校外迁至武汉
并开始招生,
先后在汉口武汉地质学校、
武昌马房山等处上课。
湖北工业大学的前身之一
湖北轻工业学院,
年在马房山创办了工艺美术专业,
成为全国率先创办艺术设计学科的
三所工科院校之一。
(湖北工业大学前身之一湖北轻工业学院在马房山)
古有良驹今育千里马
马房山这座古代饲养良驹的地方,
作为高校学府的基地后,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千里马。
中国著名光纤传感技术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
结构监测、控制与防灾减灾工程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
材料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策文……
这些科研工作者都曾经在马房山求学、生活,
为他们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裁黄维和,
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凯盛科技集团董事长彭寿……
他们掌舵国家大型企业,
推动国家在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不断远航。
灵动的马房山,
文长故灵应犹在,侠义豪满照学子。
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千里马,
涌入到各行各业贡献力量。
正如武汉理工大学的
飞马广场耸立的飞马雕像一样,
追风逐日,千里一跃!
材料来源:
1.武汉理工大学历史沿革,武汉理工大学官方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