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农历3月7日,春。
苏轼到黄州这个地方已经三年了,他在这里一个叫沙湖的地方买了几块田地,建了宅子,供平时和朋友们游山玩水时休息。结果这天他们在林子中游玩时,突然天降大雨,不巧出门前他们都把雨伞放在了屋子里没带出来,于是都淋成了落汤鸡。同伴们狼狈不堪,但苏轼似乎心情还不错,等天晴了回到住所,赶紧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
林“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文章中我们提到过,被贬黄州期间的苏轼,几乎处于人生中最悲观的时期。(长恨此身非我有:苏东坡因这诗成了“逃犯”)政敌的迫害让他一度丧失掉对这个国家的希望和热情,在这段时间,他的文学创作渐渐脱离了政治层面,而是偏向于思考人生,畅想未来的生活。
苏轼雨落在树叶上噼啪的响,若是常人,本就因淋雨而沮丧的心情听着这声音肯定更加烦躁。但苏轼无所谓啊,他要吟着诗,在雨里慢慢走。竹杖、草鞋、蓑衣,他这一身轻便又不加约束,正如他此时此刻“无官一身轻”。冷风一吹,人清醒了;太阳出来一照,身上也渐渐暖和了。
这时苏轼也刚好走出了林间。他回头看向刚才走过的泥泞道路,独自沉默了一会儿,径直走回了住所。在他的小屋里,没有雨也没有太阳,但正因为什么都没有,才没有烦心事。
烟雨许多人在赏析这首词时,将其定性为“乐观”,其实根本没读懂苏东坡。如果他真的乐观,在风雨过后,晴日当空,他应该感慨“刚才风雨现在晴”。若是在四五年前,可能他会这么写,也这么想。但乌台诗案之后的他,变了。
风雨重要吗?晴日重要吗?他曾经在朝堂上受挫,也曾经受到重用,但这些起伏最终对他又意味着什么呢?王安石当年官至宰相,如日中天,可谓大大的“晴”啊。最后又如何,不还是独自失意的隐居在江宁,朝廷上终没有他一席之地,自己又凭什么比他好呢?
王安石王安石的遭遇是苏轼亲眼见证的。如果将时间从此刻向后推进十几年,苏轼就能看见今天在朝堂上呼风唤雨的司马光,在公元年被宰相章惇把谥号剥夺了,差点没挖了祖坟;再过三年,宰相蔡京能把司马光活生生刻在耻辱柱“元祐党籍碑”上。
元祐党籍碑这些虽然苏轼还没看见,但他都懂,他能想象的出来。从范仲淹,到王安石,再到司马光,大宋朝廷的这点兴衰之道,聪明的苏轼早就悟出来了。所以他看开了,风雨也好,晴天也好,都是虚无。
此时的苏轼只想自由自在的活着,做一个与世无争、人畜无害的隐士。如果不是后来朝廷不愿意放过他,也许他这一生还真能就这么相对圆满的结束了,可惜啊,这冷冰冰的历史,哪有这么多如果。
本文由独家发布于百家号,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作者。
章惇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