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虽是达·芬奇式的全才人物,在众多方面的造诣高深,但其官场生涯也颇为坎坷。年,苏轼被扣之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字狱”之一。而事实上,苏轼无非是写了几首小诗讽刺一下时政,说到底还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人在落难的时候,往往最能看清楚炎凉世态。有些人可能会一蹶不振,而有些人则会获得心灵的升华。苏轼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当一个没有实权的小官,生计困难,不得不带领全家垦荒种田。即使是落魄到这种境地,苏轼也未自怨自艾,反而表现出一种“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这从苏轼的词《定风波》中就能窥探一二。
定风波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上阕写的是途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前者以“穿”“打”字眼描述雨势之大,后者以“吟啸”“徐行”展现词人从容之态,两相对比更显出词人悠闲平静的心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词人思想的具化。事实上,竹杖芒鞋肯定比不过骑马,凭着一身蓑衣也不可能在雨中过上一辈子。这里并非是写实之语,而写的是词人的心态,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竹杖”“芒鞋”是苏轼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用以表达平民生活,“竹杖芒鞋”也是苏轼自身典型的平民形象塑造。
下阕开始,词人笔锋一转,瞬间雨停风住,阳光从山头重又照射大地。从“莫听穿林打叶声”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得不让词人感叹天气的变化无常,进而联想到世间万事,莫不如此,最后发出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感慨。表现了一种“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劝慰世人不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都要以一颗平常心待之。这是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磨难之后精神的超越和悟道。
联系上下阕,可以看出整首《定风波》要词传达的是一种寒冷中有温暖,挫折中有希望的人生辩证法:福祸总是相伴相依,看明白这点就不会因一时的人生境遇沾沾自喜或是颓丧消沉,而是学会用一颗平常心对待,用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对待。苏轼便是如此对待一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