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轼坎坷而辉煌的65年生涯中,共写下多首诗词文章,苏轼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升了宋词在文坛中的地位,并进入高度发展的辉煌时期,其众多经典名篇都脍炙人口,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蝶恋花·春景》、《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在其众多作品中,有一首词如璀璨的明珠始终照耀着历代的人们前行,给人以从容和能量,这便是创作于年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乌台诗案
谈到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不得不提当年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由于苏轼性格耿直,写文章亦是如此,一次,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发了点“牢骚”,结果被小人抓住把柄,告发他讽刺朝廷、藐视新法,这对当时的改革皇帝宋神宗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于是苏轼锒铛入狱,在狱中的天受尽磨难,但是好在宋朝有规定,不杀士大夫,这才算是捡了条命回来,被贬到了荒凉的黄州。
被贬黄州
初到黄州,被降职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当时没有俸禄,简直和流放毫无差别,每个月的开销不得不精打细算,这些物质上的困难难不倒苏轼,他将有限的铜钱串起来,挂在屋檐下,每天花一串。即使这样,生活依旧还是捉襟见肘。然而,天无绝人之路,苏轼最大的优点是善于交友,他结交了黄州的长官,并特许他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荒种地,养家糊口,有了自给自足的粮食,让苏轼真正体验到当农民的最真实质朴的生活,并为自己命名为东坡先生,“苏东坡”这一名字从此家喻户晓。
苏东坡在黄州的第三个年头,一日,他和好朋友外出去郊游踏青,天公不作美,忽然狂风骤雨,拿着雨具的人赶紧回了家,朋友们在雨中觉得狼狈不堪,而东坡先生却不以为然,泰然处之,在雨中徐徐前行,回家后写下了千古名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品味诗词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如果说风雨是人生的苦难,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些苦难?是消沉逃避还是积极面对,作者给了我们完美的答案:人生是一首乐章,不要被眼前的风雨打乱阵脚,不妨从容的吟唱,让风雨声成为我们的伴奏。
有东坡眼中,一根竹杖和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轻松,也许苏东坡在调侃自己的遭遇,但是人生有的时候就是如此,简单而不丰富的物质享受反而更真实更有生活味道,生活的清贫反而让他的心胸更加开阔豁达,如果不被名和利左右,成就自由的人生,即使披着蓑衣在这风里雨里过一辈子又有何惧。
早春的风吹得还有些寒冷,山头那一抹阳光却已经慢慢升起来了,人生路上总有喜和忧的陪伴,尤其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我们或许茫然错杂,或许穷途末路,但我们坚信,总有柳暗花明的一天。面对每天的日子,或风,或雨,或阴、或晴,每天都是鲜活而生动的一天,我们内心的平静和强大可以让任何困难黯然失色,我们终归相信,人生总是美好的。
在高兴之余,我们可以读诗,身处磨难之时,更要多品读苏轼的这首词,他无形中会让我们走出风雨,潇洒前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