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苏轼《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逐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被贬黄州,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狼狈,唯独他发出也无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不是淋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的感悟。从此看出他超然阔达,心平气和的人生态度。
对被贬之事,他没有耿耿于怀,更没有庸人自扰地希望别人做出改变。而是选择原谅,放下,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现状。
美国备受尊敬的女性心理学家哈丽特·勒纳,她通过对道歉领域20多年的深入研究,教会我们放下并不容易,当客观环境无法改变,或犯错者不肯悔改时,我们可以通过原谅对方放过自己,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只要在这个社会生存,不可能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
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会自保,从负面情绪中解脱,不被痛苦折磨。学会修复人际关系。学会原谅,可以说是最基本的生存之道。
原谅,它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解读,需要先学习这些,才能运用自如。
01原谅,相当于尊重
作家安·拉莫特的一句话:原谅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灵馈赠,多年来我一直利用它来治愈伤痛,直到形成对他人几乎条件反射般的同理心。
有天一大早,我可能还没睡醒,走在半路,突然有个人迎面向我大吼,声嘶力竭,咬牙切齿的嘴脸,直接把我吓哭了。
潜意识地向前跑,心还在颤抖,这时听到有人在说,他是有癫痫病,经常发作。
遇到这种伤害,只能自认倒霉,很难得到道歉,心理的恐惧又如何消解?
对于缺乏真诚道歉,又不可能悔改并承诺不再伤害我们的人,原谅没有任何意义,但还是要爱他们,希望他们一切都好。
原谅是尊重,不能强迫或命令他人原谅自己,也不能毫无理由地原谅他人。
对此,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理解他的行为,因病不可控。利用同理心治愈那颗受惊吓的心。
02原谅,可选择程度
面对陌生人缺乏真诚的道歉,可不原谅,但需理解,方能自我解脱。那么,面对密切人际关系呢?
詹尼斯·斯普林的观点:原谅不肯道歉的犯错者无法修复你的内心,犯错者只有通过身体力行来赢得宽恕,才能换取内心的平静。
妻子发现丈夫出轨一年,面对愤怒的妻子,丈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发誓再也不犯。并且为修复家庭关系,愿同妻子一起找心理咨询师咨询。
此举证明丈夫已经在以实际行动赢得妻子的宽恕。但能要求妻子完全原谅吗?
之后几年,丈夫对妻子更加体贴入微,感情比出轨之前还要牢固。当他们再次步入心理咨询室时,丈夫问妻子能原谅自己吗?妻子却说,能原谅你95%,但那5%在床上发生的事还不能原谅,要看以后的表现。
原谅他人,此举常被认作非此即彼。换句话说,要么原谅对方,要么永远无法宽恕。实际上,我们可以根据个人感受选择更为合适的程度。
03原谅,是二次伤害
这句话有没有觉得很熟悉:“以前的事都过去那么久了,就不要再提了,你就不能原谅他向前看吗?”
有位丈夫准备几十万投资做生意,不料上当受骗,被洗钱了。为此,丈夫隐瞒家人,想以一己之力翻身。但在情急之下,步入了更大的圈套,向各大网贷公司借款。
在利滚利和不规范的复利模式下,半年不到,他的资金到了无法周转的地步,才幡然醒悟,把实情相告。
为此,一夜之间倾家荡产。妻子为丈夫的一意孤行感到愤怒,不能原谅。
但妈妈劝女儿:“凡事向前看,都已经发生了也改变不了,为什么不能原谅他呢?”。其实这句话是受害者最不愿意听到的,还有道德绑架的味道。
妻子当然知道已经发生的事不能再改变,但她在考虑未来,希望以后不要再发生类似的事。
妻子遭受的最大痛苦,不是丈夫的一错再错的行为。而是从事情中发现丈夫的问题,想要与丈夫沟通确认,却得不到积极正面的回应。
如果心中的结一直不解开,还大条地被要求要原谅,那是很难做到的。如果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时隔多年再提,还会起到第二次伤害。
现在我们知道,在不同的环境中,原谅代表不同的解读,或尊重,或代表不同的程度,或造成第二次伤害。
有了这层理解,那么,相信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中,不再纠结别人的不道歉;不再要么原谅,要么宽恕的死脑筋;不再随便劝别人谅解了。
面对不愿真诚道歉,不肯悔改的犯错者,通过原谅对方放过自己,让自己心平气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