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励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系词人与友人畅饮出游遇雨后抒怀之作。以生活中小事抒写心中思想,曲笔写胸臆。途中虽遇风雨,却仍潇洒前行,既是日常生活的态度,展示了人生遭遇风雨逆境后泰然处之的良好心态,表现了不畏艰难曲折,坚守心中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和旷达超脱胸怀。笔者以为,苏轼也是励志哥,请看他的词作《定风波》,看了你就会悟到:人生多有风雨,贵在泰然处之。
笔者曾多次看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参赛选手们上场答题后,因一时失败离场,往往引用苏轼这首词中的名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自己看淡一时胜败,不会轻言放弃,还将继续努力的心情。感觉苏轼的这首词真的好励志。
二、写作背景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一生中仕途多有起落。生于年,20岁进士及第。早年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大约在宋神宗元丰三年(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即现在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在的自卫队副队长)。宋哲宗即位后,逐步升至礼部尚书等职,先后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而遭贬,至惠州、儋州任职。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中途病逝于江苏常州。
这首写所见所闻所感的词,填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公元年春,即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春天。
三、译文
(元丰五年)三月七日那天,我在去沙湖的路上遇到天下雨,因雨具被人提前拿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艰难窘迫,只有我不这么认为。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因此填了这首词。
不要听那雨点透过树林敲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放声吟咏或长啸着慢慢前行。柱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着马还轻快,怕什么呢?披着一件蓑衣,就算有再多风吹雨打,我照样潇洒过一生。
有点寒意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了,我感到有点冷,恰在这时,初晴的阳光却从山头上迎面照过来。回头看一下方才经过的那些风雨潇潇的地方,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现在回去,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天气晴朗都无所谓了。
四、赏析
(一)词的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形,表明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于人生风雨,词人的态度是无所畏惧,且照常吟啸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里“穿林打雨”写自然之景,雨不小,应是风雨交加,“穿”和“打”形容雨大风狂。湖北黄冈的气候,春天时有大雨。此处自然的风雨,实际是喻示人生的风雨,即坎坷曲折,看似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实际是击打在词人的心上。“吟啸”就是吟诗诵词及大声喊叫,风雨中还在吟诵诗词,这是何等的旷达和潇洒。而大声喊叫是为自己壮行色,自己鼓舞自己,自己给自己打气。这两句可翻译为:不要听那雨点透过树林敲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放声吟咏或长啸着慢慢前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此处的“轻”字,“轻快”的意思,表面看是比马还轻快,其实有更深的含义,可看作轻视风雨,轻视道路泥泞,轻视衣服被雨湿透。还有就是,自古以来,往往廉洁的官员出行都是轻车简从,苏轼是个务实廉洁的官员,也是不尚奢侈的人,虽说写这首词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但仍然保持了以往良好的习惯。你看这个故事中,他与友人酒后出游,原本带有雨具,为了游览方便,雨具给别人带走,每个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行动方便。这句可译为:柱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着马还轻快。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谁怕?”是反问句,也是倒装句,就是怕什么呢,有什么可怕的呢?出行游览,本来兴致不错,突然一场风雨来临,让大家十分狼狈,友人抱怨,词人就劝说对方,“莫”、“何妨”、“轻”、“任”这几个字词,说明词人劝说友人是语气既委婉又坚决,用道理说服友人,层层递进,还用上了反问句。“烟雨”指风雨。
这一句可译为:怕什么呢?披着一件蓑衣,就算有风吹雨打,我照样潇洒过一生。
有人也许会问,前面既然说了雨具被人拿走了,又哪来的“蓑”呢?这并不矛盾。前面是真实的雨具,这里是假设的、想象的雨具,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是只要有蓑衣披着,就可抵挡任何风雨。这里的“蓑”也可以看作人们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一是说风雨来前只要稍作准备,带点简单的防雨设备就可以,没必要什么都准备好,增加负累,二是指人的一生中只要适当注意保护自己就可以,没必要前怕狼后怕虎的,也不能等到什么条件都具备了,才采取行动。理解古诗词,需要用发散性思维,从字面意思延伸开去,还要结合语境和创作背景来综合分析。
(二)词的下阙,写雨后情形,富含人生哲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这一句,“料峭春风”再次点明时令,俗语有云“清明断雨,谷雨断霜”,以黄州当地来看,苏轼与友人此次出行应在晚春以前,即早春或仲春。“酒醒”说明是与友人饮了酒后,大家都有几分醉了。自古以来文人都与酒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文中多有提及酒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更是“斗酒诗百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柳永有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也曾“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朋友久别重逢,开怀畅饮,酒逢知己千杯少,可以加深双方了解,畅诉别情,互吐衷曲。苏轼与友人酒后,遇料峭春风一吹,感到身上有些冷了,酒也醒了。这里的“酒醒”也有含义,表面看是风吹使酒醒,实际是自己遭遇了仕途的打击后,更清醒地看到了朝廷的腐败、奸臣弄权的现实,所以不要怨天怨地怨自己,一切都要想开些,看开些。这句可译为:有点寒意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了,我感到有点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一句,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前面是风雨交加,词人劝说朋友后,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经风一吹,酒醒了,感到有点冷了,没想到天放晴了,太阳光从云缝里射出来,从山头那边迎面照过来了,像是欢迎他们一样。所以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遇到困难的时候,再坚持一会就顺利了,就可能迎来希望的曙光了。这句可译为:恰在这时,初晴的阳光却从山头上迎面照过来。
“回首向来萧瑟处”这一句,“回首”好理解,就是往回看,回顾。“向来”就是方才的意思。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其中“向来”是刚才的意思,与苏轼这首词中相同。大诗人杜甫在其《谒先主庙》中有句“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其中“向来”则是立时、即刻的意思。“萧瑟”是形容风雨吹打树叶声的,与潇潇意思相近。关于“萧瑟”一词,古代诗词中有多种用法,含义各有不同。曹丕《燕歌行》有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雁南翔”,其中“萧瑟”是风吹树叶的声音,与此接近。杜甫在《北征》诗中有句“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其中“萧瑟”则形容环境冷清、凄凉。此词中这一句可译为:回头看一下方才经过的那些风雨潇潇的地方。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可译为: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现在回去,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天气晴朗都无所谓了。“归去”一句在古诗词中很常见,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其《归去来兮辞》中有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其中“归去”就是回家去,与此词中相近。苏轼在其《水调歌头》中有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其中“归去”是回到天上去的意思,苏轼曾设想自己前生是月中人。归去,归哪里去?这似乎涉及到一个哲学命题,佛教也有说法“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苏轼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他信奉道教,对佛教也颇有研究,这里不作过多讨论。“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天晴都无所谓了。隐含着经历了风雨,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以后就算有再多的风雨和磨难也不在话下了,也不当回事了的意思。这里可以借用明代学者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洪应明《菜根谭》)中说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来理解。
五、结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古代文人的追求,苏轼亦然。他被贬至黄州后,虽是小官,却保持节操。他一生中,顺利时不趾高气扬,处于人生低谷也不尚流俗,看淡人生的起伏升跌,心胸旷达,永葆昂扬的斗志,管他雨还是晴,管他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依然故我,我行我素,一往无前。往往人在低谷时,才更有希望,因为只要迈步,就是走的上坡路。金子总会闪光的,有才华的人总不会一直被埋没,果不其然,后来宋哲宗在位,苏轼又得以逐步升职,直到礼部尚书。
苏轼的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记了人生中的一件小事,与好友久别重逢,酒后出游半路突遇风雨,其他人都有所怨言,他却一点也不在乎,无所畏惧,照样吟诗作赋,很享受的样子,还委婉地劝说他们。“小中见大”,看似写的小事,却寓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顺逆都看淡,宠辱皆能忘,人生多有风雨,贵在泰然处之。苏轼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丰富厚重的传奇大书,单说此词就意蕴丰盈,十分励志。
词人像一位长者、智者,对年轻人,对后来的人淳淳教诲,他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而是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也不是板着脸教育别人,而是轻言细语,把自己的人生感悟用易于他人接受的方式娓娓道来,让人感到舒服。说人生哪有什么一帆风顺,有风有雨,有平坦有坎坷,才是现实的人生,要学会坦然接受和面对,同时保持进取之心,不轻言放弃,不停下前进的脚步。这对今天的人来说,具有现实教育意义。仔细品读,认真领会,就会得到启示,受到启迪。#我要成爆款#
¥唐诗宋词元曲诗经中国古代诗歌词曲大全选集初中高中生课外阅读书籍套装全4册京东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8购买单选
你喜欢苏轼的诗还是他的词?
苏轼的诗苏轼的词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