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鉴赏:
本篇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期所作。元丰五年()春天,他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独有苏轼从容不迫。事后,他写词记述这次经历。
夜月途中遇雨本极平常,而苏轼却从中悟得一番有关人生的哲理。这是因为他仕途蹭蹬,终至身陷囹圄,而后又以罪人身份编管黄州,躬耕东坡,政治上生活上都经历了不少风险与磨难。他的心胸就像一片汪洋大海,对风雨变化虽然十分敏感地不时泛起波澜,但在总体上又能摇之不浊,维持自己大体的平衡。这首词就是借助这样一件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来抒写他此时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
词的开篇突兀而起。风雨骤至,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却且吟且啸,徐步向前,竹杖芒鞋,轻快无比。在铺天盖地的骤雨袭击下,诗人是那样的安详自若,若无其事。“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一本作“一莎”,意犹“一袭蓑衣”。冒着漫天风雨,漫步在崎岖的旅途上,任其自然,乃是平生的惯常经历。这是上片的总结和深化。至此,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既不同于“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又不同于“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他就是他,就是在处世应物上也卓有独诣的苏东坡。词的上片主要是叙事,但叙事中渗透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观潮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的心情,下片则着重写雨后景物和感受。骤雨已过,云开天晴,春风料峭,略带寒意,前路山头,夕阳斜照,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洗礼,早已消散了。这几句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雨后清新的风光。诗人沐浴着雨后的凉爽,回望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之处,既已云消雾散,斜阳也收敛了光辉。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了。经过阵风骤雨,得来的常常是轻松平静,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程上又何尝不是如此!这里所写的是诗人经风历雨的真切感受,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政治风云的内心体验与反省?换句话说,这个景象也可说是作者心灵和经历的艺术投影。苏轼《独觉》诗云:“翛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结尾两句与此词相同。作者之所以特别喜爱这两句,就在于它映现了带有作者独特个性的心理折光。如果说这结尾几句有什么深意的话,恐怕主要意蕴即在乎此。
这首词上下两片都是从叙事到抒感,作者的感受、襟怀、见解和个性,都是紧密联系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形象地体现出来的。以具体的日常小事寄寓普遍意义的哲理,以曲笔写胸臆,日常形象和深邃哲理的有机融合与统一,就是这篇小词的显著特色。
竹林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