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沙湖湿地科普示范区。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摄
10月13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通过《昆明宣言》。COP15武汉参会代表团称,将积极响应,强化武汉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摸清武汉生物多样性“家底”,推进武汉生态价值实现。
长江日报记者从当天举行的COP15新闻发布会获悉,《昆明宣言》承诺确保制定、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扭转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并确保最迟在年使全球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年愿景。
“我们将积极响应,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COP15武汉参会代表团相关负责人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时称,目前,武汉正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其中一项极为重要内容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按要求到年将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状况,并制定有针对性保护措施。
COP15新闻发布会现场。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摄
据悉,今年7月份发布的《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纲要》提出,我市将以自然保护地和重要河流、湖泊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编目;针对重点保护动植物、濒危珍稀物种、当地特有物种,建立保护物种档案库,摸清我市生物多样性“家底”。在此基础上,我市加强江豚、黑鹳、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野大豆、野菱等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
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方面,我市将制订外来物种入侵监测预警方案和防控工作计划,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构建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与防控管理体系,定期发布外来入侵物种分布情况;加强重点外来入侵物种水葫芦、水花生、加拿大一枝黄花、豚草、巴西龟、草地贪夜蛾等恶性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与治理。
同时,我市还将加强长江生物通道建设。实施水生生物洄游通道修复、微生境修复等措施,修复中华鲟、胭脂鱼、江豚等珍稀、濒危、特有等重要水生生物洄游通道和栖息地,严格落实“长江禁渔”要求。确保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达到%、武汉特有性和指示性水生物种(江豚、蔡甸莲藕、梁子湖大河蟹等)种类和数量不降低。
据悉,目前,我市正在实施涨渡湖湿地、天兴洲洲滩、蔡甸沉湖湿地等生物多样性调查和长江水生态修复工程,为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确保27处自然保护地数量不减少、面积不压缩
新洲区涨渡湖生物多样性调查。通讯员沙茜摄
据悉,为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我市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面积平方公里,将山体、湖泊、饮用水水源地等生态核心元素划入生态底线区,进行严格的保护。其中,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加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功能、性质和管理实施情况的监控;探索建立联合监督执法机制,做到及时发现查处、及时跟踪调度、及时通报督办,确保我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平方公里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另外,我市将健全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政区域、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结合基本生态控制线生态补偿工作,对自然保护地区域面积大、地方财力较薄弱的地区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确保我市现有的27处自然保护地数量不减少、面积不压缩、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据悉,按照相关目标要求,我市将不断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增强,受损生态系统持续修复。到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保持在60%以上,林草覆盖率保持在20%以上,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得到严格落实。
(长江日报 特派记者陈永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