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眼中,苏轼是个很酷的词人!“酷”这个字,左边是个酉字,拼音念yǒu,大概意思是酒香浓。在文坛,喝了酒就很酷的巨匠不少,比如那个“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但苏轼的酷,却是不需要酒的,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豁达!
当文坛众人都在中秋夜写尽伤感之词时,只有他酷酷地说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说得那么有道理,从此后的千年,中秋都不再那么令人伤感了;当文坛众人都在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只有他酷酷地吟道:“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例子他都找好了,让人无法反驳。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苏轼的另一首经典词,个人认为这是他最酷的一首,就是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因为这首词有人说他太装,也有人说他这是真性情,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最美的宋词之一,是千年来无人超越的经典。
《定风波》北宋.苏轼(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苏轼45岁时,此时苏轼已被贬黄州三年。一天和朋友进山游玩,却突遇风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这是一首从序言就开始,一酷到底的词。序言中写了出游的时间和地点,然后写道风雨中同行都十分狼狈,但“余独不觉”,可谓十分淡泊了。
词的开篇就颇有意思,“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此时林中是风雨拍打着树叶,但他却从容不迫,他放开喉咙边行边唱。词人用“莫听”和“何妨”来加强语气,再用打叶声和吟啸声来相对比,颇有新意。
接下来的两句是抒情,拄着竹杖曳着草鞋的词人漫步在山林中,这样的轻松快意比骑在马上还自在。一句“谁怕”道出了他的心声:就这样披着一身蓑衣在江湖烟雨中潇洒度平生。这里的“烟雨”既是指眼前的风雨,更是指自己多年来的宦海沉浮,正是这心中的洒脱和浩然正气,让他在被贬生涯活得一样带劲!
词的下片是雨过天晴的转折。此时料峭的春风还有些微冷,独行的词人被冷风吹着,酒意也渐渐散去,直到他抬起头来看到远方,“山头斜照却相迎”,原来已是雨过天晴。词人从自身的感觉出发,用“却相迎”将无情的斜阳写得有情,颇有种陆游“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不同的是苏轼从来都不曾有过对山穷水尽的担忧,所以这雨过天晴也就显得那么自然。
最后一句是流传千年的名句,历经了风雨又再见晴天的词人,回头看看这一路的风雨兼程,那曾经风雨潇潇的树林中,看不出半点风雨的痕迹。“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自然界的风雨是这样,人生的种种起伏又何尝不是。或许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这首《定风波》篇幅不算长,但词人却用寥寥几句描绘了从与友出游,到路遇风雨,再到雨过天晴的三个过程,同时又寓情于景道出了词人的人生感悟。年少时不少人都有过别人打伞,自己却为了装一回酷在雨中漫步的经历,但能装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境的人却并不多,最后能悟出”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只有东坡一人。正因为如此这首词才能成为千年无人超越的经典。东坡的酷,果然是骨子里的!这首词大家喜欢吗?欢迎和小编讨论一、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