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沙湖 >> 沙湖新闻 >> 正文 >> 正文

苏轼颠沛流离的路上也有诗意人生

来源:沙湖 时间:2022/9/24
北京最佳皮肤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50708/4652392.html

春节期间和朋友聊起一个话题,朋友问我为何我只为那些受历史误解的人物平反,而不去揭露那些伟人的过错。我说这两方面我都没有资格。

历史是条长河,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沉淀下来的必然是如烟美玉,况且美玉也会有瑕疵;被带走的是沙石泥土,然而这其中也会有金子。我没有资格去为那些冤屈误解的人平反,因为我不是史学家;我也不配去数落伟人的过失,因为保留一丝美好多少不是件坏事。读史有三种眼光:历史眼光、时代眼光、个人眼光。我只是想通过我个人的经历,站在当时主人翁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心灵和行为。以不一样的角度将历史呈现给朋友们,仅此而已。

谁的人生不是不如意者八九;谁的人生不是一边不想活了,一边又努力的活着;谁不是一边在泥里行走,一边仰望着天空的白云。如果你怀才不遇,如果你失落迷茫,请看我们今天的人物——苏轼。

苏轼是个天才,仿佛他满腹诗词才华就是与生俱来,再加上他父亲苏洵的教导,可谓年少得志。公元年父亲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出川进京赶考,这一走,北宋文坛从此多了一颗耀眼的星星——“三苏”

当时的主考官是北宋文坛和诗坛领袖欧阳修、梅尧臣。当他们看到一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时,不禁拍案叫绝,认为此人是天下之大才。可欧阳修转眼一想,天下能写此文的人只有自己的弟子曾巩。于是为了避嫌,将此人列为第二,而这篇文章正是苏轼所写。欧阳修当时说了这么一句话,足见他对苏轼的赏识:“可能三十年后没人会再记得我欧阳修了,但苏子瞻必会被传颂千古”

随着自身才华和欧阳修的盛赞,此时苏轼的名声迅速躁动京城。当上帝为你打开一扇门时,同时为你关上一扇窗,这样才会平衡室内的光线,才会找到内心的平衡点,苏轼亦是如此。

当苏轼意气风发时,传来母亲去世的噩耗,“三苏”回乡奔丧。四年后,苏轼走任凤翔通判,人生中的第二次离别,一次是母亲去世,一次是现在。同时也是苏轼第一次离开父亲和弟弟独自面对世界。临别前和弟弟约定每月都要通书信,兄弟两人也是依依惜别。不知不觉他们走到渑池的一个僧舍中,此地正是他们曾经进京应试借宿的地方,兄弟二人不禁感慨时光荏苒,于是各自提笔在墙壁上写诗留念,只见苏轼这样写道: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此诗完全没有他这个年龄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那种离别的伤感和对人生开始思考的感情跃然纸上,人生的离别与惆怅是生活的一部分,让它顺其自然的来,也让它顺其自然地走。

四年后妻子王弗离世,第二年父亲也撒手人寰,亲人渐渐离去,让他倍感世事无常、人生离苦。丧满三年归朝,此时的大宋王朝闲官闲兵多,冗官冗兵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同时也造成办事效率低下,再加上土地瞒报,导致税收减少。种种原因导致大宋“积贫积弱”,因此宋仁宗支持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的变法可能是不接地气的,使得民众苦不堪言。从小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苏轼看到的是流民居无定所;从小书中自有颜如玉,此时是妻离子散;从小书中自有千金粟,此时看到饿殍遍野。第一次书中和现实是有如此落差感,于是他上书陈述变法弊端,但等来的是杳无音讯。熬了三年,他实在是看不过去了,于是他请调离弟弟较近的密州,想在此多与弟弟相聚。

当你准备为集团奉献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时,换来的是当局者的陈腐、嗤之以鼻,甚至是排斥。生活在一滩臭的发黑的死水里的鱼,其实已经享受和习惯这种慢慢地侵蚀,一旦有干净的水注入时,它们会恐慌,会挤兑。当死水中的鱼儿呼吸困难时,它们也会像模像样地进行改革创新,不过它们只是认为同伴占有了它的氧气,于是同室操戈,互相排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暂时的心理安慰,或者是所谓的安全感。苏轼此时心中的那种失落甚至是失望,可想而知。

年调任至密州的某一天,他梦中突然见到十年前离世的妻子,醒来已是泪水沾满脸颊,彼时的相爱化作此时的相思,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泣血的悼亡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妻子已离世十年了,那种相思并不是每日挂在脸上,但也绝不是就已忘却,那份感情深埋心底。大有“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之意。

年,此时已是43岁的苏轼调任湖州,期间看到百姓疾苦,立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苏轼是个诗人,例行公事写奏折时难免会添加个人感情色彩,其中是明嘲暗讽,这当然被新党抓住把柄,于是在苏轼上任第三个月时被捕带入京师,此次事件牵连数十人,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新党们誓要将苏轼置之死地,好在他人缘还不错,有大批老友上书请求赦免。在苏轼入狱的第一百零三天,他被释放,同时也被贬黄州。

被贬黄州期间,他是尝尽人间冷暖,他的心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可谓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们就用几首词来体会一下他的心境的变化。

年,已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二年,那是一个天冷气清的夜晚,想起这几年经历的种种:年少得志,父母妻子接二连三离世,仕途的坎坷,让他身陷囹圄,一身才华无处施展。看着夜空中那弯残月挂在枯败的枝头,那种不甘和有恨无人醒的心情油然而生。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已是来黄州第三年了,生活越来越困苦,几年前见到百姓食不果腹的情景,现在他是正在经历,为了维持生计,他带领一家人在城东开辟一片荒地来种田,他也饶有兴致的称自己为“东坡居士”。早春的黄州天气湿冷,阴雨绵绵,破屋不断地漏着雨,屋里一片狼籍,可能生起火,做顿饭会让屋里和腹中暖和些,可柴火全被雨淋湿,怎么点都点不着。这天正是寒食节,也是在这个时候,有着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问世。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时苏轼的心情就如同这纸钱烧成灰,在潮湿的地上一样,连风吹都吹不起来。可他并没有绝望,而是继续前进,谁不是一边不想活了,而又一边坚持着活下去呢。

生活还要继续,而苏轼的心态也逐渐转变,他也开始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城东的田地到了播种的季节了,于是他带着一行人等去买种子,路过沙湖道,天空又下起了雨,大家纷纷疾跑起来躲雨,唯有苏轼不紧不慢地拄着手杖,伴着雨点的节奏哼着歌,悠然地走着,此刻心情大好啊,转过前面的山头,雨突然停了,天空中出现了太阳。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同样的雨,苏轼此时完全没了之前那种“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的心态,突然明白人生的大起大落不也就是这阴晴不定的天气吗?无论过往怎样,只要怀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人生总会“山头斜照却相迎”。此时的苏轼走向了人生的另一个高度,此后只有苏东坡。

文人的精神世界需要用美食来装点,美食可能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媒介,在美食中倾入自己的想法和赋予,然后再去品味它,人生的乐趣莫过于此。宋朝时最好的肉食是羊肉,而苏东坡是吃不起的,只能吃价格低廉的猪肉,于是他发明了令猪肉好吃的做法,也独创出秘诀:

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东坡肉”。是啊,生活中的逆境总是不期而遇,它来临时不要恐慌、不要着急,时机到了、火候足时,一切都会拨云见日。

在黄州期间,他两游赤壁,写下了那千古绝唱的前后《赤壁赋》,而此刻他的心境已是无所住、无所绊。我只能有《赤壁赋》中的一段话来表述他的境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东坡可能一生最惬意的时光莫过于在杭州的几年,他治理西湖水患修筑“苏堤”。同时杭州的美景也让他忘记之前种种不快。有诗为证: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年已是62岁高龄的苏东坡被流放到儋州(海南儋县),在宋朝被流放到这里,是仅比满门抄斩轻一等罪的处罚。可已经历过在黄州那段人生最艰难时刻的苏东坡此时心里是豁达的,他把这里当作是人生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兴办学堂,大修水利。这个世界最好的传承就是教育,可能苏东坡并没有刻意地将自己那种精神和心态传承下去,但他所做的已经根植人心,这是最好的传承。

三年后,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苏轼苏子瞻苏东坡走完了人生最后旅程。临终前他写下了这首诗,算是概括了自己的一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可能苏轼内心的孤寂与与性格无法成为政治家,不能在政坛叱咤风云,但正是这些政治上的失败才让他成为如此伟大的文豪。一个人有了跌宕起伏,才会情感丰富,在阅尽人生百态、尝尽人间冷暖后,才会用心去认知这个世界,才会用恰如其分的词句将内心触动的瞬间不轻不重地呈现出来。苏轼亦是如此。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必定是苍白无力的,必定是牵强附会的。

最后我们用林语堂的一句评语来结束我这写了将近一个月的文章: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

春节期间和朋友聊起一个话题,朋友问我为何我只为那些受历史误解的人物平反,而不去揭露那些伟人的过错。我说这两方面我都没有资格。

历史是条长河,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沉淀下来的必然是如烟美玉,况且美玉也会有瑕疵;被带走的是沙石泥土,然而这其中也会有金子。我没有资格去为那些冤屈误解的人平反,因为我不是史学家;我也不配去数落伟人的过失,因为保留一丝美好多少不是件坏事。读史有三种眼光:历史眼光、时代眼光、个人眼光。我只是想通过我个人的经历,站在当时主人翁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心灵和行为。以不一样的角度将历史呈现给朋友们,仅此而已。

谁的人生不是不如意者八九;谁的人生不是一边不想活了,一边又努力的活着;谁不是一边在泥里行走,一边仰望着天空的白云。如果你怀才不遇,如果你失落迷茫,请看我们今天的人物——苏轼。

苏轼是个天才,仿佛他满腹诗词才华就是与生俱来,再加上他父亲苏洵的教导,可谓年少得志。公元年父亲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出川进京赶考,这一走,北宋文坛从此多了一颗耀眼的星星——“三苏”

当时的主考官是北宋文坛和诗坛领袖欧阳修、梅尧臣。当他们看到一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时,不禁拍案叫绝,认为此人是天下之大才。可欧阳修转眼一想,天下能写此文的人只有自己的弟子曾巩。于是为了避嫌,将此人列为第二,而这篇文章正是苏轼所写。欧阳修当时说了这么一句话,足见他对苏轼的赏识:“可能三十年后没人会再记得我欧阳修了,但苏子瞻必会被传颂千古”

随着自身才华和欧阳修的盛赞,此时苏轼的名声迅速躁动京城。当上帝为你打开一扇门时,同时为你关上一扇窗,这样才会平衡室内的光线,才会找到内心的平衡点,苏轼亦是如此。

当苏轼意气风发时,传来母亲去世的噩耗,“三苏”回乡奔丧。四年后,苏轼走任凤翔通判,人生中的第二次离别,一次是母亲去世,一次是现在。同时也是苏轼第一次离开父亲和弟弟独自面对世界。临别前和弟弟约定每月都要通书信,兄弟两人也是依依惜别。不知不觉他们走到渑池的一个僧舍中,此地正是他们曾经进京应试借宿的地方,兄弟二人不禁感慨时光荏苒,于是各自提笔在墙壁上写诗留念,只见苏轼这样写道: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此诗完全没有他这个年龄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那种离别的伤感和对人生开始思考的感情跃然纸上,人生的离别与惆怅是生活的一部分,让它顺其自然的来,也让它顺其自然地走。

四年后妻子王弗离世,第二年父亲也撒手人寰,亲人渐渐离去,让他倍感世事无常、人生离苦。丧满三年归朝,此时的大宋王朝闲官闲兵多,冗官冗兵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同时也造成办事效率低下,再加上土地瞒报,导致税收减少。种种原因导致大宋“积贫积弱”,因此宋仁宗支持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的变法可能是不接地气的,使得民众苦不堪言。从小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苏轼看到的是流民居无定所;从小书中自有颜如玉,此时是妻离子散;从小书中自有千金粟,此时看到饿殍遍野。第一次书中和现实是有如此落差感,于是他上书陈述变法弊端,但等来的是杳无音讯。熬了三年,他实在是看不过去了,于是他请调离弟弟较近的密州,想在此多与弟弟相聚。

当你准备为集团奉献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时,换来的是当局者的陈腐、嗤之以鼻,甚至是排斥。生活在一滩臭的发黑的死水里的鱼,其实已经享受和习惯这种慢慢地侵蚀,一旦有干净的水注入时,它们会恐慌,会挤兑。当死水中的鱼儿呼吸困难时,它们也会像模像样地进行改革创新,不过它们只是认为同伴占有了它的氧气,于是同室操戈,互相排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暂时的心理安慰,或者是所谓的安全感。苏轼此时心中的那种失落甚至是失望,可想而知。

年调任至密州的某一天,他梦中突然见到十年前离世的妻子,醒来已是泪水沾满脸颊,彼时的相爱化作此时的相思,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泣血的悼亡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妻子已离世十年了,那种相思并不是每日挂在脸上,但也绝不是就已忘却,那份感情深埋心底。大有“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之意。

年,此时已是43岁的苏轼调任湖州,期间看到百姓疾苦,立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苏轼是个诗人,例行公事写奏折时难免会添加个人感情色彩,其中是明嘲暗讽,这当然被新党抓住把柄,于是在苏轼上任第三个月时被捕带入京师,此次事件牵连数十人,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新党们誓要将苏轼置之死地,好在他人缘还不错,有大批老友上书请求赦免。在苏轼入狱的第一百零三天,他被释放,同时也被贬黄州。

被贬黄州期间,他是尝尽人间冷暖,他的心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可谓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们就用几首词来体会一下他的心境的变化。

年,已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二年,那是一个天冷气清的夜晚,想起这几年经历的种种:年少得志,父母妻子接二连三离世,仕途的坎坷,让他身陷囹圄,一身才华无处施展。看着夜空中那弯残月挂在枯败的枝头,那种不甘和有恨无人醒的心情油然而生。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已是来黄州第三年了,生活越来越困苦,几年前见到百姓食不果腹的情景,现在他是正在经历,为了维持生计,他带领一家人在城东开辟一片荒地来种田,他也饶有兴致的称自己为“东坡居士”。早春的黄州天气湿冷,阴雨绵绵,破屋不断地漏着雨,屋里一片狼籍,可能生起火,做顿饭会让屋里和腹中暖和些,可柴火全被雨淋湿,怎么点都点不着。这天正是寒食节,也是在这个时候,有着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问世。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时苏轼的心情就如同这纸钱烧成灰,在潮湿的地上一样,连风吹都吹不起来。可他并没有绝望,而是继续前进,谁不是一边不想活了,而又一边坚持着活下去呢。

生活还要继续,而苏轼的心态也逐渐转变,他也开始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城东的田地到了播种的季节了,于是他带着一行人等去买种子,路过沙湖道,天空又下起了雨,大家纷纷疾跑起来躲雨,唯有苏轼不紧不慢地拄着手杖,伴着雨点的节奏哼着歌,悠然地走着,此刻心情大好啊,转过前面的山头,雨突然停了,天空中出现了太阳。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同样的雨,苏轼此时完全没了之前那种“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的心态,突然明白人生的大起大落不也就是这阴晴不定的天气吗?无论过往怎样,只要怀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人生总会“山头斜照却相迎”。此时的苏轼走向了人生的另一个高度,此后只有苏东坡。

文人的精神世界需要用美食来装点,美食可能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媒介,在美食中倾入自己的想法和赋予,然后再去品味它,人生的乐趣莫过于此。宋朝时最好的肉食是羊肉,而苏东坡是吃不起的,只能吃价格低廉的猪肉,于是他发明了令猪肉好吃的做法,也独创出秘诀:

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东坡肉”。是啊,生活中的逆境总是不期而遇,它来临时不要恐慌、不要着急,时机到了、火候足时,一切都会拨云见日。

在黄州期间,他两游赤壁,写下了那千古绝唱的前后《赤壁赋》,而此刻他的心境已是无所住、无所绊。我只能有《赤壁赋》中的一段话来表述他的境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东坡可能一生最惬意的时光莫过于在杭州的几年,他治理西湖水患修筑“苏堤”。同时杭州的美景也让他忘记之前种种不快。有诗为证: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年已是62岁高龄的苏东坡被流放到儋州(海南儋县),在宋朝被流放到这里,是仅比满门抄斩轻一等罪的处罚。可已经历过在黄州那段人生最艰难时刻的苏东坡此时心里是豁达的,他把这里当作是人生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兴办学堂,大修水利。这个世界最好的传承就是教育,可能苏东坡并没有刻意地将自己那种精神和心态传承下去,但他所做的已经根植人心,这是最好的传承。

三年后,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苏轼苏子瞻苏东坡走完了人生最后旅程。临终前他写下了这首诗,算是概括了自己的一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可能苏轼内心的孤寂与与性格无法成为政治家,不能在政坛叱咤风云,但正是这些政治上的失败才让他成为如此伟大的文豪。一个人有了跌宕起伏,才会情感丰富,在阅尽人生百态、尝尽人间冷暖后,才会用心去认知这个世界,才会用恰如其分的词句将内心触动的瞬间不轻不重地呈现出来。苏轼亦是如此。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必定是苍白无力的,必定是牵强附会的。

最后我们用林语堂的一句评语来结束我这写了将近一个月的文章: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