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沙湖 >> 沙湖介绍 >> 正文 >> 正文

麓山寺被誉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

来源:沙湖 时间:2024/8/30
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历史研究所。长沙岳麓山风景区最有名的古迹是岳麓书长沙岳麓山风景区最有名的古迹是岳麓书院,此外山上还有多座古寺庙,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是麓山寺,这座古寺的历史比岳麓书院还要早七百年。麓山寺隐藏在岳麓山的古树丛中,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年),古寺初建时叫慧光明寺,又名岳麓寺、慧光寺、鹿苑、万寿寺,唐朝初年改名为麓山寺。麓山寺是湖南省最古老的寺庙之一,也是我国早期佛寺之一。麓山寺左临清风峡,右饮白鹤泉,前瞰赫曦丹枫、长岛湘流,后倚禹碑风云、深壑林海。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美誉,该寺创建一千七百多年来,曾六度毁于战火。年毁于日军,仅存山门和藏经阁,其余殿堂为后期复建,由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斋堂等主要建筑组成。山门为牌楼式,上方匾额有“古麓山寺”四个金字。麓山寺内外古木参天,幽涧婉蜒,山峦秀美,风景宜人。夏日枫林葱郁,浓荫覆地,深秋层林尽染,红叶似火。第一个到湖南传播佛教的僧人竺法祟正是被这里的清幽环境吸引而在此建寺,那个时候距佛教传入中国仅两百年左右。麓山寺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上著名的道场之一,自晋以后,历经法崇、法导、摩诃衍那、智谦等高僧住持,佛事日弘。隋开皇九年(公元年),天台宗创始人智在寺内传经说法,宣讲《法华玄文》等天台名著,一时听众云集,对三湘佛教影响深远。唐代盛行佛教,麓山寺盛极一时,寺院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殿堂华丽,声名远播,文人雅士竞相游览,为古寺赋诗、作文。入麓山寺大门后为放生池,往前是弥勒殿,佛台上供弥勒佛像,弥勒殿左为钟楼,右为鼓楼。中进为大雄宝殿,即正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顶,殿内佛台供奉释迦牟尼佛三身佛像,庄重至极,殿左是五观堂和客堂,殿右是讲经堂。后进为观音阁,又叫藏经阁,阁前坪有两株罗汉松,称“六朝松”,两树对立,虬枝交错,宛若关隘,称“松关”。藏经阁右下方有一井,名龙泉。藏经阁珍藏的佛经和古籍极为丰富,石刻的阎立本、吴道子、牧溪、仇英等作的观音宝像,贯休的十六应真,湘绣怀素草书《自叙贴》等均为珍品。麓山寺碑是古寺内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唐开元十八年(年)刻于古麓山寺,明代砌亭加以保护,清咸丰年间移嵌于岳麓书院楼壁间,现保存在湖南大学校内。碑高2.72米,宽1.33米,是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碑额篆书“麓山寺碑’四个大字,碑文为行楷书,内容叙述自晋太始年间建麓山寺至唐开元立碑时,寺的兴废修葺和历届禅师宣扬佛法的经过,还描写了岳麓风光,全文共宇。麓山寺碑因其文采、书法、雕刻都极为精美,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称《北海三绝碑》。李邕(公元—年),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工书善文,名满天下,擅长以行、楷书碑,自成一格。麓山寺碑对以后的文人影响较大,北宋苏轼、米芾都曾学习碑上的书法,明代董其昌称赞其“右军如龙,北海如象”。麓山寺自晋代创建以来,经过隋唐的发展,宋元的延续,至明代中期已成为全国佛教禅宗派著名的胜地,为彰扬麓山寺的功绩,明神宗于万历年间,特赐名“万寿禅寺”。明末,禅寺毁于兵火,后于清康熙年间又重新修复,但规模远小于前。诗圣杜甫有“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之吟咏,刘禹锡亦有“高殿呀然压苍,俯瞰长沙疑欲吞”之惊叹。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描写这里的景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更多精彩内容,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