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沙湖 >> 沙湖介绍 >> 正文 >> 正文

番禺菩山下,布局经典的水乡古村,有书香盈

来源:沙湖 时间:2023/6/2

有山有水的宝地

大岭村方位示意图

菩山脚下的大岭古村(本文专指中约、西约),居民以许姓和陈姓为主。他们的先祖是如何发现这里的,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是一家老小乘舟而至,开启由中原人演变为粤人的历史。

在许氏和陈氏已定居下来的南宋初期,这里还是没有陆路联通的孤岛。今天村前一字排开的数口大池塘和玉带河,过去曾是一片宽广的浅湖——白沙湖,史载其“湖水汪洋,万顷平镜,滨之均吉”,与狮子洋连通。村庄所在的地方,是仅高出水面的小面积岗前高地。及至明代,白沙湖淤积成陆,一些散户和就地遣散的军籍人员在此落户,在清代形成“岳溪村”,并通过跨玉带河的龙津桥与大岭村连通。

村前池塘,原为白沙湖的一部分

许氏和陈氏的先人皆出自官宦之家,有传统文化浸润的背景。他们选择这僻远之地定居,不是无奈之举,而是文化自信。后世子孙为他们建祠立碑,就是对他们这种自信的历史回响。

这处地方有山、有水:南北向的莲花山西侧,恰到好处地南北各分列有东西向的山岗,北列是七星岗,南列为飞鹅岭、唐帽岭,可阻挡冬季的北风和夏季来自狮子洋的风雨强袭,庇护其间的村落。

最妙的是,大岭村恰在两岗地相峙的谷地中。从更大的尺度看,村落北靠七星岗西端尽头的山岗——菩山,前望飞鹅岭、唐帽岭,左侧有马鞍岗耸立,右边是白沙湖冲积平原。按照中国传统风水的基本意象模式,大岭村可是“左联马鞍岗(左青龙),前望金鹅岭和唐帽岭(前朱雀),背靠菩山(后玄武)”的地方,风水位中仅是右边势矮,“白虎”有缺。但这里是玉带河流向砺江之地,为水口,可人工弥补。

背山面水的大岭村。

这已经足以打动人心了。再加上村前有水流和缓的玉带河形成风水中的“水抱”格局,且通过砺江连通虎门水道,凭此通达东西南北,与海洋互动;而山前又有岗地、低地有坑田,水边有水田,这样一个可樵、可渔、可耕的地方,足以保证族人的生存。当然,他们或许还留意到,水落沙出,沙出而成坦,围坦而能成田——村北仍存在的那些广阔田野,就是他们建设麻石大街和祠堂的重要的财富来源。

就这样,他们择定了这能藏风聚气,可让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的宜居之地。这是传统的智慧。最重要的是,村中的陈、许两姓大族还立碑定约,和平共处,由此守护子孙后代的安宁与祥和。

补渔网的渔民

于是,牛耕晨曦,樵夫夕归,渔歌唱晚,渴饮菩山清泉,饥食珠江蚝生,人们在此诗意而栖。

半月古村,百年润泽,书香致远

村落的建设极为漫长,文化的温润滋养其间,遂因时光而溢美。

大岭村落局限于菩山与玉带河—大岭涌之间,绕山环水,呈漂亮的弯月形,人们将其形象地概括为“蛎江涌头,半月古村”,洋溢着山水的灵动与生机。村落的内在肌理随山形水系游移,即有岭南水乡的自由式布局,又有较为规整的广府梳式布局:以一条与玉带河—大岭涌平行的麻石古街为主轴,旁生垂直于主街与河涌的里巷,交错而列,状若鱼骨,由此形成“大街-小巷”两级交通系统。同时,里巷尽头接河涌处,一般就是小码头。当时,本村所产的鲜果、沙石、竹器、绣品、木材等便通过这一水上交通要道输往各地。这是据地理而形成的布局艺术。

白石街

村右方风水位的缺失始终是个遗憾。但人们有解决的智慧。在村落漫长的发展建设时光里,人们一代一代接力营建水口园林,期待锁住水口而得吉祥。先是于明嘉靖年间(-年)在玉带河畔建成规划宏大、装饰富丽的显宗祠(陈氏九世祖陈皋夫祠),接着于清康熙年间(-)就近取莲花山红砂岩建造龙津桥,并栽植榕树,然后于清光绪八年(年)建墨砚塘,两年后又开建风水塔——文昌塔(又称“大魁阁塔”)。清同治年间,随着玉带河口处的花岗岩石桥——接龙桥建成,大岭村人终于接力完成了水口园林的最后一块拼图。

塔、桥和古榕

据称,这处由祠、桥、塔、树等构成的水口园林,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现存的最为完整的乡村水口建筑群,其高低错落,水中倒影,古榕成荫,自成小景,有诗意遄飞。其中,在人们的想象里,玉带河为纸,龙津桥为笔架,文昌塔为笔,墨砚池为砚,由此构建出大岭村“文房四宝”之境,展示了广府人“耕读传家”的传统。

先人文饰天地的想象力令人叹服。这背后,当然有文化力量的支撑。

明、清两代,仅就陈氏一族而言,他们出有进士5名,举人17名,贡生15名。这些人功成名就后,仍然不遗余力反哺乡里。比如十一世的陈昊元(进士)、陈昊贤(举人)兄弟,师从陈白沙,在家乡讲学著述,推行教化。他们之后,子孙取得功名者不少。比如有清一代,就出有进士3名,其中有一门祖孙三代都是举人、进士者,成为番禺有名的书香世家。

读书人的“勋章”——功名碑

那个时候,大岭村读书人多,有功名者众,闻名于珠江三角洲。那座文昌塔是村子当时江湖地位的见证:底层门上镶石额刻“作镇菩山”由清咸丰九年(年)探花李文田(顺德县人)所题;二层镶石额刻“司命司忠”由清道光三十年(年)榜眼许其光(番禺人)所题;三层镶石额刻“日月齐光”由清同治十年(年)状元梁耀枢(科举时代广东最后一位状元,顺德人)所书。一座僻远村落的风水塔竟得状元、榜眼、探花三名人亲自题额,这在广东恐怕是唯一的吧?

文昌塔

与古老时光的邂逅

自北宋末年开启人居历史,大岭村一路风尘仆仆,沿着菩山脚一路从东南向西北发展。从孤岛聚落到形成完整的“山—水—村—田”格局的历史名村,有多年的时光沉淀斯地。明、清两代建设留下的吉光片羽,潜伏其中。与之邂逅,或许就在村落的转角处。

村落守护者菩山第一门

古村极安静,甚至不闻鸡鸣犬吠。漫步于许地街、文明街、中兴街、昇平街、龙津街、繁华南街、安和街等明、清两朝的白石铺砌的街道巷里,往昔的那些故事便可触摸,便可感怀。

石街与石街(巷)的过渡处的过街楼(或称“门坊”),大多保存完好,如主街的集义门、龙荫坊、菩山第一门等,里巷入口的同文里、同安里、亲亲里、大巷、颍源里、兆和里、永福巷、耀德里、上达巷、凤翔里等,其中许多以红砂岩或花岗岩彻就,风格或华丽,或简洁。门额上的题名亦文意悠远,或彰显邻里关系,或显示祖源之地,或表达理想,或祈求福佑……先民们的多样的心理诉求,由此可见一斑。因着这些门坊,脚步穿街过巷,大脑时空穿越,常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里巷

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广府民居的所有类型和样式,遍布于“鱼骨”各处。如早期建造的蚝壳屋、泥屋,后期的水磨青砖屋,房屋布局包括三间两廊、直头屋、明字屋等。就造型而言,则有镬耳山墙、人字墙。龙津街的镬耳大屋是村里保存最好的镬耳大屋。位于玉带河畔的朝议第(也称“永思堂”,本村人称“花园”),建于清道光年间,原是私宅,以设有花园而美。倘徉村里,三步一回头,即见古朴青砖,高耸山墙,小巷人家,恍惚在另一个时代,另一种时尚里。这实在是很大的惊喜。

永思堂

但最能让人驻足的,仍是高大森严的祠堂。这些大型建筑,是那个时候全村人的荣耀,不但可以光宗耀祖,还代表着一族的财富以及在村中的地位。在大岭村,保存得最好的祠堂都属于陈氏所有,包括两塘公祠、显宗祠、陈氏大宗祠等。

两塘公祠是现存最为古老的宗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年),为陈氏八世祖祠。它最大的特色在于三面墙身全部用硕大的蚝壳混杂泥沙砌筑而成。有人估计,那些高达九尺的厚重墙体,总共镶嵌了10多万枚蚝壳。

两塘公祠的蚝壳墙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年)的显宗祠,当地人称“桥头祠”(因在龙津桥桥头处),建筑宽敞,结构为三进两天井;装饰富丽,岭南特色的砖雕、木雕、灰塑各其职;檐枋宏大,上有多组如意拱承托飞檐,两端的栌斗雕成金狮,气势逼人。最特别的是,其正门左右石鼓墩上雕刻有垂卷发、抱着金元宝的西洋番奴像(类似的雕刻也见于龙津桥),据说这是在朝廷任礼部主客清吏司郎的村人返乡后所刻,为明代与西方存在交往的见证。

显宗祠显宗祠正门

两塘公祠与显宗祠这两座祠堂的屋脊上都有鳌鱼灰塑。以鳌鱼为饰在珠三角地区的古建筑中很常见,或许与亲水图腾有关系。

陈氏大宗祠是纪念陈氏开村始祖的祠堂,为今人重建,祠中的“柳源堂”匾,指明了陈氏一族的发祥地——江西泰和柳溪古巷。

当然,水乡村落若没有小桥流水,成荫古榕,那就如缺了酱料的白切鸡一样无味。作为画龙点睛的一笔,龙津桥成为村中的标志性的景观。这座一墩两孔的石拱桥建于清康熙年间(-年),是村民往返玉带河两岸的主要通道。这里古榕垂荫,凉风习习,是村民平日纳凉、闲聊的场所。

龙津std

古代女性的历史侧影,在村里也有遗留。比如“贞寿之门”石牌坊,比如姑婆屋。前者四柱三门楼,由清光绪帝批建于年,以褒赏官至文林郎的陈达华妻蔡氏、妾冼氏二人守节,抚孤成名,且寿长百岁。这是一个时代伦理观的凝固记号。姑婆屋则是珠三角自梳风俗的见证。对于这种女性“不嫁”的习俗,今人多视为中国女性自我觉醒和独立之始。但那些自梳女年轻时照顾家人,自己养活自己,年老则抱团而活,个中悲苦,只有姑婆屋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0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