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8时,在沙湖镇余场村4组的一个个蔬菜大棚前,胡广发和工人正在给黄瓜装袋,一根根还带着黄色花蒂和露珠的黄瓜被整齐地放在袋子里。下午,它们将被分批送往深圳、武汉、重庆、四川等省内外多地的餐厅、超市。
今年42岁的胡广发是沙湖镇余场村人。16岁,他就离开了老家,常年在外做生意,并将家安在了武汉市江夏区。去年10月,他暂停了外面的工程,回到了老家将自家20亩的鱼塘填平,又流转了10多亩土地,搭起大棚种黄瓜。
“从没有种过地,40多岁了,又穿起了雨鞋、拿起锄头,和‘泥巴’打交道。”胡广发打趣道,刚开始提出这个想法,父母不能理解,他们靠田地生活了一辈子,深知一亩地换来的经济效益有多少,更不愿意他回来吃苦。
父母和妻子的劝导,并没有动摇胡广发的决心。他认为,田地并不是不挣钱,只是看种什么、怎么种。
“年疫情过后,我就去过‘中国蔬菜之乡’寿光,朋友们的大棚蔬菜品质优不愁卖,效益可观,那边的大棚规模化种植也令人惊叹。”参观后,胡广发萌生了回乡种菜的想法。
此后,他多次赶赴寿光,参观大棚、请教专家,学习种植技术。随后,他成立了仙桃市沙角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近50万元,搭起了13个大棚,开始了他的“新农人”之旅。
“我之前考察过,我们湖北的黄瓜大多是以外地供货为主,本地种植的不多,很多人种出来的品相也不好。”市场需求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同时也让他意识到了种植技术的重要性。
搭棚子、培土、安装蔬菜架……每一道工序,他都是亲力亲为。蔬菜大棚搭好后,今年2月中旬,胡广发从寿光订购的白豆角、黄瓜蔬菜苗“落户”仙桃,成为了胡广发大棚里的第一批“居民”。他还与山东蔬菜专家保持视频联系,严格按照专家的指导种植。
3月20日,胡广发的黄瓜开始成熟,一根根青翠色的黄瓜从叶片间探出头来,一根根黄瓜藤上挂满了新鲜果实,为他带来了第一笔收益。每天他都会往返武汉和仙桃,将新鲜的黄瓜第一时间送到武汉市场。省外和省内其他地方的订单,他则通过物流发往各地。
“前段时间供货价格达到了2元一斤,一个棚一天可产至斤,还供不应求。”胡广发说,他预计一个棚一季可以产生4万多元的收益。
除了种植黄瓜外,胡广发还在毛嘴镇和剅河镇流转了40多亩土地种植甜瓜。这种技术支持在山东寿光、种植在仙桃、市场供应武汉及省内外各地的种植新模式,为他铺就了一条致富好“钱”景。(仙桃日报全媒记者谢伯康)
编辑:鲁伟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