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沙湖 >> 沙湖优势 >> 正文 >> 正文

诗圣杜甫,为什么三入长沙

来源:沙湖 时间:2025/5/4
<

以下文章来源于长沙三千年,作者群星闪耀

长沙三千年.

悠悠三千年,何以为长沙。

长沙市在湘江岸边上

修建仿古园林建筑杜甫江阁

盛世修阁

这是长沙人民对杜甫的尊敬和缅怀

晚年杜甫贫病交加

曾三次来到长沙

长沙给了杜甫人生里最后一点温暖

而杜甫也把饱满的诗情

留在了这片热土上

别人写诗抒情

杜甫写诗载史

他的诗句就像一帧帧照片

再现大唐的盛世与衰落

道尽时代的无奈与人民的悲哀

他的一生坎坷而悲苦

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

杜甫家世显赫

祖上世代为官

杜甫的一生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青年漫游时放浪形骸

中年求官时屡屡碰壁

老年流浪时尝尽悲苦

很多人都并不知道

杜甫的人生谢幕于湖南

他生命中最后的两年是在长沙度过的

唐代长沙是一个偏远的贬谪流放之地

却意外成为无数唐代文人的寄所与港湾

柳宗元、韩愈、刘禹锡、李商隐...

都曾与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精神连结

而病殁于湘江的杜甫

更是将一缕文魂

永远地留在这片土地之上——

因此

我们将从杜甫的晚年人生

来打开唐代长沙的诗卷

01

遇见潭州

潭州是长沙在古时的别称

因长沙地有昭潭而得名

隋唐时期改长沙郡设潭州

安史之乱的爆发造成大量人口南迁

而杜甫也是在这样的机缘下

进入了湖湘大地三入潭州

潭州也是他人生中最后的归宿

晚年的杜甫年老多病、思乡心切

想从湖北北上故乡洛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唐·杜甫·《登高》

却因中原战火纷飞

被迫从洞庭湖南下至岳州(今岳阳)

意图经过潭州去投奔当时任衡州(今衡阳)刺史的韦之晋

这是杜甫第一次进入潭州

(今天的湘江乔口已经小楼林立)

此时正是初春

杜甫从潭州北界的乔口进入潭州

旧时乔口(今长沙望城区)人口众多

有“长沙十万户,乔口七千家”的说法

看着这繁荣的景象

杜甫的心情开始好转

又想到自己的河南老乡贾谊的命运

有些恻然

《入乔口(长沙北界)》

漠漠旧京远,迟迟归路赊。

残年傍水国,落日对春华。

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

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

(图片来源

摄图网)

要到潭州城的时候

路上遭遇了大风

杜甫只好在铜官镇避风

正当春播季节

丘冈地间农夫们正忙着烧田水耕

这一壮观的景象

让杜甫心潮澎湃

《铜官渚守风》

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

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

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

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

(图为铜官窑古镇)

杜甫晚上喝酒白天坐船赶路

看到岸上是莺歌燕语

不断地人来人往

他想起了贾谊那些功成名就的前辈

感叹自己才华不如人家

如今这么落魄

不觉暗自伤神

《发潭州》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长沙夜景)

图片来源

摄图网

公元年2月25日

58岁的杜甫第一次来到潭州

他“久为野客寻幽惯”

行游岳麓山

观麓山寺和道林寺

亲近自然

山鸟花虫都是他的好朋友

"山鸟山花吾友于"

心情好转了起来

还把诗歌写在岳麓山寺的墙壁上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

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

(岳麓山的千年古麓山寺)

图片来源

摄图网

杜甫初入长沙城

路过了青枫浦

湘江流经长沙城的水滨

看到江边萧索的风景

又联想到自己人老力衰

感叹时光匆匆

自己才学却无用武之地

《双枫浦》

辍棹青枫浦,双枫旧已摧。

自惊衰谢力,不道栋梁材。

浪足浮纱帽,皮须截锦苔。

江边地有主,暂借上天回。

(长沙橘子洲头航拍)

图片来源

摄图网

在潭州待了两三天后

杜甫启程前往衡州

可刚到衡阳

韦之晋就从衡阳调往潭州

两人擦肩而过

杜甫只能匆匆赶回长沙

02

逢李龟年

杜甫到处碰壁

在年的夏天他离开了衡州

又来到了潭州

这是他第二次进入潭州

晚年的杜甫

被疟病、肺病、风痹、糖尿病不断折磨

杜诗中的痛苦之言

往往源于这两点

世间不美好、身体老病

(现在的湘江夜景)

图片来源

摄图网

他到潭州后没过多久

韦之晋暴病而亡

杜甫痛哭

“老来多涕泪,情在强诗篇。”《哭韦大夫之晋》

他决定在潭州安定下来

长途奔波已经耗尽了他大部分积蓄

只能寄居于扁舟之上

生活没着落

有时候只能靠奉赋赠诗

与渔夫来往

捡起了老本行采药卖药

“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

过着“饥藉家家米,愁征处处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的艰难日子

(湘江钓鱼的人很多,却不再像杜甫那样是为生计,而是享受无忧的闲暇时光)

图片来源

摄图网

他住在南湖港一带

南湖港附近的长沙驿也就成了杜甫与友人送别的地方

“他日临江待,长沙旧驿楼。”《重送刘十弟判官》

长沙驿

见证了无数诗人的离别

(南楼早已不在,但在不远的橘子洲,一座拱极楼拔地而起,颇有当年南楼的韵味。)

图片来源

摄图网

后来经济稍微好转一点

杜甫租下了江边的一座破旧的吊脚楼

据说在今天是长沙小西门一带

那是一个木板木桩搭建的

很是破败

却能近观水陆洲

远眺岳麓山

杜甫开心地将其命名为“江阁”

可此时的杜甫因常年逐水而居

风湿缠身

他在诗中向朋友吐露自己饥寒交迫的窘境

就像陶渊明之赋“乞食”一样

这是杜甫的黑色幽默

现在最普通的食物在自己面前都格外诱人

《江阁卧病走笔寄呈崔卢两侍御》

客子庖厨薄,江楼枕席清。

衰年病祗瘦,长夏想为情。

滑忆彫胡饭,香闻锦带羹。

溜匙兼暖腹,谁欲致杯罂。

(重建的杜甫江阁,周围人声鼎沸,如今早已不在是那个普通人吃不起饭的时代了,杜甫憧憬的盛世被现代中国人达成了)

图片来源

摄图网

下雨时

江边云掩薄雾

鹤舞白沙,流潦满野,日照其中

橘洲景色忽明忽灭

麓山岩姿若隐若现

“山雨不作泥,江云薄为雾。”《雨》

(雨后的岳麓山)

图片来源

摄图网

他也会在江阁看着风雨变幻

思念好友

《江阁对雨有怀行营裴二端公》

南纪风涛壮,阴晴屡不分。

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云。

层阁凭雷殷,长空水面文。

雨来铜柱北,应洗伏波军。

渐渐地,他的心情有了明显转变

这年清明他写了两首诗

有人爱荣华富贵也有人喜欢山林

而他杜甫

吃着浊醪粗饭却也逍遥自在

悠然地享受眼前的江景和清晨袅袅升起的炊烟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清明二首》

(清晨的长沙银盆岭大桥)

图片来源

摄图网

前往潭州的路途中

他看到了生灵涂炭的百姓

也看到了纵情声色的当政者

愤慨之余写下千古名句

"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

《舟中苦热遣怀,奉呈阳中丞通简台省诸公》

崇尚诗歌、敬学尧舜

“诗是吾家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是他的人生两大信条

无论何种境地杜甫都不忘写诗

赋予诗歌沉重的时代使命

他的诗歌也因此被称为“诗史”

杜甫在潭州这片土地上

终于能够安居下来

他的心灵得到了短暂安宁

这份安宁

或许源自杜甫顽强且乐观的精神

也或许来自潭州这片土地的滋养

在这一时期

他与许多旧友相逢

还收获了一位晚年很重要的知音

其中一位旧友就是李龟年

王维的“红豆生南国”

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

都是为李龟年所作的歌词

童年时期的杜甫

曾在歧王宅里曾听过李龟年的歌声

那时还是盛唐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也流落到潭州

与杜甫在湘江边上偶遇

故人重逢

杜甫很是激动

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

这个江南,指的就是长沙

《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橘子洲名胜枕江亭春色,也许是江南好风景的现代写照)

图片来源

摄图网

杜甫另一位重要的知音是苏涣

苏涣四十多岁山南巴州人

他矫健精悍目光炯炯

人送绰号"弩跖"

在四川的时候曾是个强盗

也有人说他是杀富济贫的侠士

后来他参加科举中了进士

现在是潭州刺史崔璀幕府里的从事(相当法务秘书)

两人一起坐在舟上一起喝茶饮酒

苏涣拿出自己写的诗歌请教杜甫

看到苏涣的诗歌

杜甫很是高兴

甚至觉得自己年轻了几分

感觉白发之间突然生出黑发

杜甫提笔记录下来

《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

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

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诗。

乾坤几反覆,扬马宜同时。

今晨清镜中,胜食斋房芝。

余发喜却变,白间生黑丝。

昨夜舟火灭,湘娥帘外悲。

百灵未敢散,风破寒江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杜甫老来得知己也许正是这样的心情,图为长江橘子洲大桥)来源

摄图网

他乡遇故知

人生四大喜事之一

我们不知道苏涣吟诵的那首诗的具体内容

杜甫遇到他之后无比开心

将其比作庞公一样的人物

伯牙子期有“高山流水”

杜甫与苏涣有“白间生黑丝”

朋友

无疑是杜甫寄居长沙重要的精神支撑

可惜好景不长

年4月

湖南兵马使臧[zāng]玢

杀死潭州刺史兼湖南都团练观察使崔瓘[guàn]

潭州大乱

史称“臧玠[jiè]之乱”

杜甫被迫逃离了潭州

03

客逝湖湘

杜甫从潭州一路逃难到郴州

投靠舅父崔伟

途中却遇到大水

只能尴尬地停在耒阳

大水过后

杜甫决定北上回到潭州

这是杜甫第三次进入潭州

(灰暗的湘江夜色,似乎重现了当年杜甫的回到潭州的心情)

图片来源

摄图网

回到潭州后,又过了几个月

在年冬

贫困交加的杜甫

从潭州往岳州

准备经过洞庭北返

进入汨罗江

去昌江(岳阳平江)去投奔裴隐和同僚

在路上他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疾病也折垮了他

在船上写下了他的绝笔之作

《风疾舟中伏枕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

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

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

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

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

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

.......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

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汨罗湿地,屈原和杜甫两大诗人都在此去世,江风吹拂,仿佛依稀能听见诗人们的绝唱)

图片来源

摄图网

最终在潭州与岳州之间的江上

杜甫与世长辞

享年59岁

辛劳奔波了一辈子的杜甫

终于可以休息了

这是杜甫与潭州最后的联系

杜甫的伟大

不仅在于他诗人的身份

他是“诗圣”他作“诗史”

但他的影响力远不止在诗坛

“我们读他(杜甫)的诗,无形中就会受到他极高人格的感召。”

(国学大师钱穆)

“(杜甫)不仅仅是一个诗人,还是这个国家良知的守护者。”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BBC主持人迈克尔·伍德)

杜甫对于中国人来说

更像是一种

关于国家的、民族的的信仰

杜甫到了长沙也不忘写诗

大概写了55首

他是唐代诗歌在长沙写诗最多的诗人

(杜甫一生作诗首诗歌,清代钱谦益整理汇总)

长沙这片土地支撑着杜甫最后的生命

给予他生命中最后的温柔

杜甫吟咏这片土地

为这片土地赋予灵魂

长沙与杜甫

可以说是相互成就

长沙给予了诗人们身体和精神的港湾

诗人们给予了长沙经久不衰的文魂

(杜甫江阁夜景)

图片来源

摄图网

长沙人民在几百年后

修建杜甫江阁纪念杜甫

《杜甫江阁记》载:

“谓之忠君爱国,每饭未忘

伤世忧民,毕生不改;德高行范,奉为诗圣。”

如今杜甫江阁已成为长沙的重要目的地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长沙

他们在傍晚时分等在杜甫江阁下

等待杜甫江阁的灯一层层点亮

随后他们举起自己的手机

将这绚丽的一幕记录下来

这种时髦的打卡方式

是现代人纪念杜甫的新方式

仿佛在和杜甫说

这繁华的盛世

杜甫你看到了吗?

(在杜甫江阁打卡拍摄的人群)

-本文创作团队-

撰稿

肖阳荣熊红艳

设计

李锐杨淳

排版

熊红艳

审校

李武望

[1]洪业.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M].上海古籍出版社,.

[2]冯至.杜甫传[M].河北教育出版社,.

[3]冯至.白发生黑丝:冯至散文随笔选集[M].中央编译出版社,.

[4]梁启超.情圣杜甫..

原标题:《诗圣杜甫,为什么三入长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