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沙湖 >> 沙湖优势 >> 正文 >> 正文

西蜀middot法苑

来源:沙湖 时间:2022/6/12

目录

法义名相辞条类

《法义名相辞条》

公案类

《骊珠拾遗公案08》

公案第九十八则圆悟克勤

经文类

《大乘密严经》

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日照)译

大乘密严经卷二

大乘密严经阿赖耶建立品第六

法义研究类

其他类

《阿赖耶识里的种子》

法义名相辞条类《法义名相辞条》

主语:法尘

概念:

法尘在内,在清净意根上,六识于此(屏幕上)了别后即是法尘。。。。心生则法生。。。。法尘也!

逻辑:六塵之一。一切之法,為意識之所緣者謂之法塵。在十二處中,謂之法處,在十八界中謂之法界,於根境相對之語,則曰法境

注意!法尘者,不涉好坏,美丑,善恶,凡圣。。。只存法义,不涉世俗者,是也!

~此乃[如如执着,如是如是]之遍计所执性也!

~法处与法境,一如不二者,即是法界。。。。三者缺一不可。

公案类《骊珠拾遗公案08》

白话直译:西蜀·净然

公案第九十八则圆悟克勤

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昭觉克勤禅师成都府昭觉寺克勤佛果禅师,彭州骆氏子,世宗儒。师儿时日记千言,偶游妙寂寺,见佛书,三复怅然,如获旧物。曰:“予殆过去沙门也。”即去家,依自省祝发,从文照通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俄得病,濒死,叹曰:“诸佛槃正路不在文句中,吾欲以声求色见,宜其无以死也。”遂弃去。至真觉胜禅师之席,胜方创臂出血,指示师曰:“此曹溪一滴也。”师矍然,良久曰:“道固如是乎?”即徒步出蜀,首谒玉泉皓,次依金銮信、大沩哲、黄龙心、东林度,佥指为法器,而晦堂称“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最后见五祖,尽其机用,祖皆不诺。乃谓“祖强移换人”,出不逊语,忿然而去。祖曰:“待你著一顿热病打时,方思量我在。”师到金山,染伤寒困极,以平日见处试之,无得力者。追绎五祖之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间,即归五祖。”病痊寻归,祖一见而喜,令即参堂,便入侍者寮。方半月,会部使者解印还蜀,诣祖问道。祖曰:“提刑少年,曾读小艳诗否?有两句颇相近。频呼小玉元无事,祇要檀郎认得声。”提刑应“喏喏”。祖曰:“且子细。”师适归侍立次,﹝次,原作“方”,据续藏本改。﹞问曰:“闻和尚举小艳诗,提刑会否?”祖曰:“他祇认得声。”师曰:“祇要檀郎认得声。他既认得声,为甚么却不是?”祖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师忽有省,遽出,见鸡飞上栏干,鼓翅而鸣。复自谓曰:“此岂不是声?”遂袖香入室,通所得,呈偈曰:“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祇许佳人独自知。”祖曰:“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诣,吾助汝喜。”祖遍谓山中耆旧曰:“我侍者参得禅也。”由此,所至推为上首。崇宁中还里省亲,四众迓拜。成都帅翰林郭公知章请开法六祖,更昭觉。政和间谢事,复出峡南游。时张无尽寓荆南,以道学自居,少见推许。师舣舟谒之,剧谈华严旨要。曰:“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莫穷。心佛众生,一二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蜼极则,终是无风币币之波。”公于是不觉促榻。师遂问曰:“到此与祖师西来意,为同为别?”公曰:“同矣。”师曰:“且得没交涉。”公色为之愠。师曰:“不见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毫过患,犹是转句。直得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彼德山、临济,岂非全提乎?”公乃首肯。翌日复举“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无碍法界。”师又问:“此可说禅乎?”公曰:“正好说禅也。”师笑曰:“不然。正是法界量里在。盖法界量未灭,若到事事无碍法界,法界量灭,始好说禅。如何是佛?乾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真净偈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公曰:“美哉之论,岂易得闻乎!”于是以师礼留居碧岩,复徙道林。枢密邓公子常奏赐紫服师号,诏住金陵蒋山,学者无地以容。补天宁万寿,上召见,褒宠甚渥。建炎初,又迁金山,适驾幸维扬,入对,赐圆悟禅师,改云居。久之,复领昭觉。僧问:“云门道,须弥山,意旨如何?”师曰:“推不向前,约不退后。”曰:“未审还有过也无?”师曰:“坐却舌头。”问:“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提坐具曰:“这个是境,那个是法?”师曰:“却被阇黎夺却鎗。”问:“古人道,楖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未审那里是佗住处?”师曰:“腾蛇缠足,露布绕身。”曰:“朝看云片片,暮听水潺潺。”师曰:“却须截断始得。”曰:“此回不是梦,真个到庐山。”师曰:“高著眼。”问:“猿抱子归青嶂后,鸟衔华落碧岩前。此是和尚旧时安身立命处,如何是道林境?”师曰:“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僧宝人人沧海珠。”曰:“此是杜工部底,作么生是和尚底?”师曰:“且莫乱道。”曰:“如何夺人不是夺境?”师曰:“山僧有眼不曾见。”曰:“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曰:“阇黎问得自然亲。”曰:“如何是人境俱夺?”师曰:“收。”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曰:“放。”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如何得透脱?”师曰:“倚天长剑逼人寒。”曰:“祇如树倒藤枯,沩山为甚么呵呵大笑?”师曰:“爱他底,著他底。”曰:“忽被学人掀倒禅床,拗折拄杖,又作个甚么伎俩?”师曰:“也是贼过后张弓。”问:“明历历,露堂堂,因甚么乾坤收不得?”师曰:“金刚手里八棱棒。”曰:“忽然一唤便回,还当得活也无?”师曰:“鹙子目连无柰何。”曰:“不落照,不落用。如何商量?”师曰:“放下云头。”曰:“忽遇其中人时如何?”师曰:“骑佛殿,出门。”曰:“万象不来渠独语,教谁招手上高峰?”师曰:“错下名言。”上堂:“通身是眼见不及,通身是耳闻不彻,通身是口说不著,通身是心鉴不出。直饶尽大地明得,无丝毫透漏,犹在半途。据令全提,且道如何展演?域中日月纵横挂,一亘晴空万古春。”上堂:“山头鼓浪,井底扬尘。眼听似震雷霆,耳观如张锦绣。三百六十骨节,一一现无妙身,八万四千毛端,头头彰宝王刹海。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尔如然。苟能千眼顿开,直是十方坐断。且超然独脱一句,作么生道?试玉须经火,求珠不离泥。”上堂:“本来无形段,那复有唇觜。特地广称扬,替他说道理。且道他是阿谁?”上堂:“十五日已前,千牛拽不回。十五日已后,俊鹘趁不及。正当十五日,天平地平,同明同暗,大千沙界不出当处,可以含吐十虚。进一步,超越不可说香水海;退一步,坐断千里万里白云。不进不退,莫道阇黎,老僧也无开口处。”举拂子曰:“正当恁么时如何?有时拈在千峰上,划断秋云不放高。”上堂:“十方同聚会,本来身不昧。个个学无为,顶上用钳锤。此是选佛场,深广莫能量。心空及第归,利剑不如锥。庞居士舌拄梵天,口包四海,有时将一茎草作丈六金身?有时将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甚是奇特,虽然如此,要且不曾动著向上关。且如何是向上关?铸印筑高坛。”上堂:“有句无句,超宗越格。如藤倚树,银山铁壁。及至树倒藤枯,多少人失却鼻孔。直饶收拾得来,已是千里万里。祇如未有恁么消息时如何,还透得么?风暖鸟声碎,日高华影重。”上堂:“第一句荐得,祖师乞命。第二句荐得,人天胆落。第三句荐得,虎口横身。不是循途守辙,亦非革辙移途。透得则六臂三头,未透亦人间天上。且三句外一句作么生道?生涯祇在丝纶上,明月扁舟泛五湖。”示众云:“一言截断,千圣消声。一剑当头,横尸万里。所以道,有时句到意不到,有时意到句不到。句能铲意,意能铲句。意句交驰,衲僧巴鼻。若能恁么转去,青天也须吃棒。且道凭个甚么?可怜无限弄潮人,毕竟还落潮中死。”示众云:“万仞崖头撒手,要须其人。千钧之弩发机,岂为鼷鼠?云门睦州,当面蹉过。德山临济,诳謼闾阎。自余立境立机,作窠作窟,故是灭胡种族。且独脱一句作么生道?万缘迁变浑闲事,五月山房冷似冰。”绍兴五年八月己酉,示微恙,趺坐书偈遗众,投笔而逝。茶毗舌齿不坏,设利五色无数。塔于昭觉寺之侧,谥真觉禅师。

经文类《大乘密严经》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日照)译

直译:西蜀·净然

大乘密严经卷二大乘密严经阿赖耶建立品第六

5、诸仁者!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减。藏识亦尔,普现一切众生界中,性常圆洁不增不减,无智之人妄生计着。若有于此能正了知,即得无漏转依差别,此差别法得者甚难。如月在云中性恒明洁。藏识亦尔,于转识境界习气之中而常清净。如河中有木随流漂转,而木与流体相各别。藏识亦尔,诸识习气虽常与俱,不为所杂。诸仁者!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是诸圣人现法乐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诸仁者!一切众生有具功德威力自在,乃至有生险难之处,阿赖耶识恒住其中作所依止。此是众生无始时界,诸业习气能自增长,亦能增长余之七识,由是凡夫执为所作能作内我。诸仁者!意在身中如风速转,业风吹动遍在诸根,七识同时如浪而起。外道所计胜性、微尘、自在、时等,悉是清净阿赖耶识。诸仁者!阿赖耶识由先业力及爱为因,成就世间若干品类,妄计之人执为作者。此识体相微细难知,未见真实心迷不了,于根境意而生爱着。”

[解]诸位仁者!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是本来俱有的,其中圆满清净之境界,已然出过于一切世俗,当下就是涅槃状态。这就如同明月普现众生之国土,世俗之人,见之必有盈亏,然而月之体性,未尝有增有减。如来藏之识,也是这个道理。普遍显现于一切众生之中,其性恒常圆满洁净,不增不减。然而无智之人妄生计较执着。如果于此,能够直接了知的话,即可得到无漏的转依差别。此种差别之法,得之者是很难的。就如同,月亮在云层中,其性永恒的明洁。如来藏种子,也是这样的。于其转识境界的习气之中,而是恒常的清净。如同河水中有木随缘而漂转。而木材与流体,各自分别。一切皆是如此,一切藏识中的[习气],虽然常常如同之关系,共同一齐流动,但却相互间,不为所杂染。(注:这里隐含着一个手心,手背与其[手]的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初发心菩萨,理应仔细。)诸位仁者!注意谛听!阿赖耶识永恒的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注:没有阿赖耶识也就没有一切法。心生则法生。心生就是阿赖耶识生。所以,阿赖耶识亦名[心]。)正是这些圣人们,全部显现出于法中乐住于三昧之境界中。(注:此三昧境界乃动中之定境。非人为之作定。)人天等趣,以及一切国土,全部是以为其因的。并且,常与诸乘而作其种性。如果行者能够彻底了悟的话,即可从此成就佛道。诸位仁者!注意谛听!一切众生皆俱其之功德威力之自在。以至于生存在艰险困难之境地,阿赖耶识也是永恒的充当其中,作为的根据与源头。这就是众生无始劫来,于一切时界之中,其诸业之习气皆能独自增长的原因,此八识之中,亦同时可以增长其它七种识。由此,一切凡夫之人执着于所作能作为其。(注:此处内我就是驴见马见,也就是传统所言的[我执],此等我执,只停留在名相上。即人类的所执,不牵扯个业所执。这一点,非常重要。前人不讲,我们讲。回归于释迦牟尼之本怀。)诸位仁者!注意谛听!意根之功德,犹如身中之缘起之风动之。其中一切业风吹动,遍布在诸根之屏幕上。(注:前五根是或然的,唯其是必不可少的。意根灭,人自亡。)此等之时,七种识同时随业力而起,外道们计著其为:胜性,微尘,大自在,时轮等等,皆是清净的阿赖耶识所显。(注:凡是上所显的,皆是清净的。但祂不一定是究竟的。这是二个根本不同的概念观。前人不讲,我们讲。人类于清净意根处,再向上一路,方为究竟了义之。)诸位仁者!阿赖耶识由先业之力,以及现世之爱业之因,和合生起。成就了世间一切若干种品类之意化之身。但是,执着于此为。由于此体相微细,极为难知,(注: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执着实为有。)其未见真实之清净意根之心者,心被物迷,不能了知,于是于其根,境,意三者之关系中,屡生。(注:此处愛着,就是法执。)

(待续)

法义研究类

西蜀·净然

法义研究

6、今日依此文共同研究

今日说说此文

释生如法师

原文

十二、问:我们心里有个“知”是不变的观者,是不是意根?与梦中的“知”一样吗?为什么睡着就没有了,保持这个明觉的“知”就是正知吗?答:心里这个知,是变化无常的,很多情况下,就不能知了,因此是生灭无常的意识的知性。梦里也有这个知,也是意识的知。但是一切法上同时也有意根的知,只是意根隐藏的非常深,很难发现祂的知性。保持这个知性,明了六尘性,属于修定方法,不是见道。如果不是明心境界里意识的知,落在五阴当中的知就不是正知,因为不知第八识,不知第八识的运作,只知生灭法,不知不生灭法,这是意识的不正知。真正的正知是第八识的知性,如来藏的知性,不落于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上,祂没有漏,没有无明,没有生灭无常变异性,这是真正的正,彻底而究竟的正,不用出生,永远也不灭。

其他类

《阿赖耶识里的种子》

灵江魂

下面在用心的过程总结一些阿赖耶识里种子起现行,感果,再造业轮回的过程,以及过程中会产生怎样的想法和心态(心所,见《百法明门论》),用谈恋爱做比喻

五遍行心所:作意,触,受,想,思;在整个过程中,这五个心所是一直都有的,可能速度慢有间接,也可能速度很快,一刹那五种心所俱起。

作意,触:当一个男(女)看到一个美女(帅哥),留意上了,并和她(他)有所交流。这是并无烦恼

受:“受”是领纳的意思,身领纳和心灵纳。于身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于心有喜受、忧受、舍受。“受”属于前业感果,就是之前的经历所熏习的名言种子起现行而感果,假设这个男(女)的有极具势力的“好色”之名言种子,那么他(她)见到这个美女就会快乐而情不自禁,再如这男(女)的在之前的经历被女(男)人伤得太多,那么他(她)同时也有极具势力的“女人不会接受我”的名言种子,两个种子起现行造成的等流果会让这男(女)的矛盾重重很纠结,同时还会有其他大量的种子起现行,这是个前业感果的过程——受。

想:“想”是取相,见到了美女(帅哥),又有好色的种子,那么脑子里总想她(他)的相——头发,眼睛,鼻子,身材……等等,这个时候仅仅是想,会有烦恼,还没开始造业。

(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