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沙湖 >> 沙湖优势 >> 正文 >> 正文

昙华林武昌城市文化之根

来源:沙湖 时间:2023/4/21
中科医院曝光 http://www.meitongbuy.com/m/

(本文涉及武昌老地名:昙华林、正卫街、游家巷、马道门函三宫、花园山、凤凰山、螃蟹岬、黄龙山)

昙华林是在全国都很有名气的一条历史文化街区,经过政府十几年持续不断的打造建设,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自然人文价值,古街老屋价值,艺术创造价值,旅游休闲价值日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体现。她即受到老一辈人的喜爱,又得到青年一代的青睐。

昙华林街位于武昌古城东北部。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呈东西走向,全长lm,宽3~5m。年前,这里包括三条街:从今湖医院叫昙华林;医院到马道门叫正卫街,从马道门到得胜桥叫游家巷。l年,昙华林、正卫街、游家巷三段合并,统称为昙华林。

昙华林一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是民间传说与花有关。旧时昙华林居民家家户户喜爱种植昙花,聚而成林,古时花、华两字可通用,便把这条街叫昙华林了。也有的说,清时这里居民家家喜欢种花,一坛一花,自然成林,后来“坛”转化为“昙”,称为昙华林。二是佛门说法:昙华林一名来源于“优昙婆罗花”,为梵语Udumbara的译名。意思为灵瑞花、空起花。佛教故事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三千年才开一次,每当花开时,就是金轮法王(佛)出世的时候。佛经中也有“昙华”一词。而“林”,即“丛林”,修行僧人居住的地方。郭沫若在《洪坡曲·昙华林》一书中也认为昙华林一名的来历与佛教有关:“昙华林在武昌城内西北隅(编者:这里应该是东北隅,可能是笔误),在文华大学的对面。地方很宽大,房屋很多,但建筑都很旧,涂上的红油漆都已经快泛黑了。照名称看来,在前大约是什么佛教建筑吧?这一段古我却没有功夫考过。”从此文中看,年郭老在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时,看到当年的螃蟹岬山麓上有一些残存佛教建筑,他认为昙华林一名与此有关。应该说郭沫若老先生眼光是非常厉害的。

年,武昌区在建设“昙华林街区历史陈列馆”时,委托华师大严昌洪教授及几位专家编写陈列大纲。一天严教授非常高兴的告诉我,他从《湖北文征》中查到清同治三年武昌府教授刘溱《重游昙花林小记》一文。文中记载,昙花林为一百年寺庙,环境优美,香火旺盛,小时其父曾带他到寺庙拜见方丈。十五年后,他携儿子再访昙华林,却发现百年寺庙已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严昌洪教授推断:“昙华林”地名是“因寺的名”(古时花、华通用),这和郭沫若先生的猜测刚好吻合。三种说法中,“因寺得名”最为可信。我曾经分析过一张年文华书院的老照片,其背景是螃蟹岬,只见山麓上可见残存的类似古庙的建筑。而昙华林一名正式见之于官方资料,当属清同治年《江夏县志》记载:“丰备仓在县城北昙华林,道光十九年总督林则徐建。”“龙王闸在昙华林”。

年文华书院大门背景是螃蟹岬城墙,红框处的建筑疑似残存的庙宇

昙华林是一条偏离闹市的街区,但是它又是一处风水宝地。它的南面是花园山,北面是螃蟹甲,西对凤凰山,螃蟹岬山脚下是沙湖,凤凰山西边面临长江,三山两水包夹,一条古街穿行其间,小街两侧的房屋依山建筑,从高处看,重叠的屋顶,参差的楼阁,山麓洋屋,梧桐小院,条石台阶,随处可见,形成昙华林历史街区的特色。

昙华林是武昌古城文化之根脉。

凤凰山,螃蟹岬历史悠久,两山均形成于两亿多年前的燕山运动,属于同一山系。公元年,曹操、刘备先后称帝,孙权也正寻找时机登位。手下百官中有聪慧者上书称:近日江夏城北山上有凤凰来集,呈黄龙凤凰并现的祥瑞之兆,力劝孙权登上皇位。孙权知道此时三分天下已定,于是在武昌(今鄂城)欣然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吴”,改年号“黄龙”,并取东龙西凤之说,以今得胜桥为界,东曰黄龙山,西曰凤凰山以此作为吴国的龙脉所在。黄龙山就是今天的螃蟹岬。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画像(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元末,陈友谅以武昌为国都建立大汉政权,与朱元璋争天下,大战鄱阳湖,兵败而亡。朱元璋继而领兵攻打武昌城,在螃蟹岬架炮轰蛇山,在此地留下“鼓架坡”和“炮架山”两处地名。朱元璋登基当了皇帝后,派刘伯温到武昌城查勘,发现武昌的确有王者之气,而龙脉就在螃蟹岬。为防后患,于是在修筑武昌城时城墙跨山而筑,将一部分切在城外,借此斩断龙脉,破坏武昌的王气。武昌的老百姓因此流传此段城墙“城内九分,城外一分,龙头在外”之说。宋代,在凤凰山南麓建有州学,明清在此建有两湖贡院,昙华林南边有一条小巷“太平试馆”,明清两朝就是两湖士子赴贡院考举人的备考之地,因而凤凰山还是武昌的文脉所在。凤凰山还是中国二十孝之一吴国司空孟宗哭竹生笋故事发生地,年前,在凤凰山有“孟宗哭竹”和“孟母之墓”两处景点,可惜都被日寇飞机炸毁了。

据《湖北通史》记载,武昌因湖广会城之故,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年),在武昌设置“卫”级驻军,拥兵人,作为镇守武昌的警备力量,史称“武昌卫”。武昌卫指挥使衙门就设在螃蟹岬南麓今昙华林小学内,衙门前的道路,则是“武昌卫”官员进出的“官道”,因而取名“正卫街”。到咸丰初年,旧时的“漕运”改由海运,武昌卫原有的功能逐渐消失。到年清政府裁撤卫所,武昌卫衙门也就不复存在,年此处是“武昌戒毒第二所”,年此处又办起了“女子师范学校”,解放后这里成为“昙华林小学,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家盛中国就曾就读于这所小学。据他回忆,年代初,他一家在昙华林一栋两层小楼的二楼居住了近三年。9岁那年,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他独奏的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经典作品,向全国广播后,听众盛赞他是“天才琴童”,年盛中国离开昙华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盛中国成名后念念不忘昙华林,每次到武汉必回昙华林小学,看望母校师长。

清朝中叶,昙华林一带是武昌佛、道文化兴盛之地:位于螃蟹岬东段南麓的“昙华林寺”兴建于清朝初年,是一座环境幽静、香火旺盛的百年古寺,清同治年武昌府教授刘溱在《重游昙华林小纪》中描写到:刚到山麓则见“雾市绝尘,烟岚枕郭,鸟声破午,云净天高,花香压衣,石细路古。去寺半里许,微闻斋鱼发声,铜鸟啸凤,经声出幢,松阴帀地(帀音Za,遮盖的意思),早已尘氛顿释,道味默生矣。”可惜百年古寺毁于战火。

位于花园山南“崇文律寺”是我国汉传佛教少有的大型律宗佛寺之一,创建于明朝初年,曾与武昌的宝通寺、莲溪寺、汉阳的归元寺并列武汉佛教四大丛林,有六百多年的香火。位于今三义村的“灵瑞道院”建于明初,供奉的是玄武(即龟蛇)大神,民间俗称真武大帝或荡魔天尊。因真武大帝镇守北方,故道院建在城北。整座道观坐北朝南,背山而立,恢宏华丽,与武昌大成路的武当宫、大东门外的长春观并称为湖北全真道的三鼎甲。

位于今函三宫街东端的“函三宫”是一座小型道观,但是历史却很悠久,始创于唐宋时期,属于正一道教派,信奉的是“天、地、水”三位尊神(也称为“三官”、“三帝”),正一道每年有三个重大的节日: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为天官大帝的诞辰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为地官大帝的诞辰日;十月十五的“下元节”,为水官大帝的诞辰日。每逢三位大帝的诞辰日,信徒都要斋戒吃素,前往函三官朝拜天、地、水三位大神进香许愿。特别是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七,是天官齐天大会,每到这天,函三官便挤满了善男信女,“摩肩擦汗,炉烟闻于里外”。这座千年的道观也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几近毁灭。此外还有位于花园山南部的“罗祖殿”,“双柏庙”,灵瑞道院旁供奉刘备、关羽、张飞的“三义殿”以及个人清修的十几个小道观、城隍庙遍布昙华林四周。

在年至年的太平天国战争中,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于武汉地区,三次攻占武昌城。太平军号称信奉天主教,其它宗教一律视为异端邪说,加以摧毁,因而武昌城内,特别是昙华林一带的道观寺庙尽毁。年汉口开埠后,洋人向清政府要求征地建教堂,开始当地政府不同意,城内老百姓也非常抵制,后来实在顶不住了,刚好城东北昙华林一带累经战火蹂躏,荒芜一片,于是便同意他们在昙华林购买土地修建教堂、医院、学校,随后这里便成了西方宗教的入侵武汉的集聚之地。美国圣公会、英国伦敦会、瑞典行道会、意大利圣方济各会等国势力强大的宗教组织,都选择这里修建教堂、医院、学校,传播教义和西方文化。一时间昙华林有了“小租界”之称。像昙华林这样在一平方公里内有这么多国家的教会密集修建30余所教堂、医院、学校及慈善机构全国仅有。

列强入侵,西风东渐,在这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一批批青年精英,爱国志士,在昙华林集聚,谋划救国图亡之计,干出了许多引领潮流,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惊天大事。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年留校任教师,年任文华中学校长。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年退休住积玉桥。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