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号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完了,2月把TA读完是我的计划。
图片来自网络苏东坡,原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贬谪黄州时,居所东侧有个土坡,故以东坡居士自居。)
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有三个妻子:王弗、王闰之(王弗的堂妹)、王朝云(苏东坡的丫鬟、红颜知己,虽无名分实质上也是其妻)。苏轼有三个儿子:长子迈,次子迨,三子过。
苏东坡出生于年,逝于年,享年64岁。其一生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代皇帝更迭。
只言片语,无法终其一生,现仅将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分享给大家。
一、天才。
年,20岁的苏轼和弟弟子由(苏辙字子由)一同进京赶考。这一年科考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副主考官是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
除了苏轼、苏辙,这一年参加科举考试的还有张载、程颢、曾巩、吕惠卿、章惇等等。(章惇,曾是苏轼的朋友,在哲宗元祐年间官拜相位对苏东坡进行了反复迫害。)
考完阅卷,梅尧臣拿着一张试卷手舞足蹈。欧阳修接过一看,啧啧赞叹:“真是妙文啊!”他提起笔,立即想把此卷圈为“第一”。正要下笔,他忽起一念:“这肯定是我弟子曾巩所写,我若将他圈为第一,其他人必会觉得不公。”
于是笔锋一转,将此卷定为“第二”。哪知解封一看,此卷作者竟是苏轼。
二、勤奋。
苏东坡能科举及第得益于其父苏洵,苏洵二十七岁之前,穷困潦倒,二十七岁始发奋读书。给苏轼兄弟留下了很多宝贵书籍的同时,并进行了身教。
有次朋友朱载上去找苏轼,问其在忙什么。
苏轼回答:“抄《汉书》。”朱载上惊问:“您还用得着抄书吗?”苏轼回答:“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开始一段是抄三个字,后来一段是抄两个字,现在一段是抄一个字。”
朱载上说:“能否把您抄的书给我看看?”苏轼立即取出一册抄书给他。朱载上双眉紧皱,一点也看不懂。苏东坡说:“请您说一个字。”朱载上就随便挑了一个字,苏东坡立马背出数百字,无一差错。
三、智慧。
在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官拜副宰相实行变法,年轻气盛急功近利的皇帝未能准确决策。变法中的均输法和青苗法使民营小商贩和百姓深受荼毒。
王安石是一个孤高自傲的人,眼里容不得别人吹过来的一粒沙子。王安石有个字源学说,就是不假科学的凭空想象一个字的来源。
中文里有个“鸠”字,显然九是音旁,而王安石不管语音学的道理,只想从意义上找点趣谈。一天,苏东坡问他:鸠为什么是九与鸟的合成?王安石一时语塞。按照王安石的理论:鸠者九之鸟也。苏东坡说:“我来告诉你吧!《诗经》上有:’鸣鸠在桑,其子七兮。’七只小鸟加上父母,不是九个吗?”
苏东坡用“反论证法”辩驳了王安石其字源理论的荒缪可笑。
四、词人。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苏轼作《水调歌头》,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年,苏东坡26岁的妻子病逝。在其妻死后的第十周年,苏东坡写《江城子》以寄情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年,苏东坡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市)的第三个年头的一个晚上。和朋友饮酒甚欢后回家发现家童已闭门熟睡,来到江边作下《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年3月7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词《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生活。
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先是解决了杭州人民的吃水问题。后来发现西湖四周水草滋生湖面变小,向朝廷申请拨款整治,他自己掏了一半的钱。为了交通和市民游览便利,苏东坡又在西湖西侧靠北岸修了南北方向的路堤,就是现如今闻名遐迩的“苏堤春晓”。
苏东坡颇喜游西湖,还写下了赞美西湖的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当地多食牛羊肉。而苏东坡囊中羞涩,只好选择价格极贱的猪肉,可惜“富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
苏东坡给出了一个炖猪肉的方法:
慢著火,少著水,
火候足时它自美。
经过长时间改良,此红烧肉的烹饪方法多见于四川眉山和江南地区,也许是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而将其称作东坡肉。(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
六、慈善。
杭州位于钱塘江口,杭州城当时有五十万人,医院。苏东坡对自己零星无组织帮助病人的办法颇不满意,于是从公款里拨两千缗,自己捐腰包五十两黄金,在杭州中心建了“安乐坊”这医院。
徽宗继位后,承蒙皇恩,大赦天下。苏东坡从海南岛北归,途径靖江时就需要侧身卧床接待宾客。
其中一位宾客就是章援(章惇之子),他犹豫再三不敢去见苏东坡。因为他怕苏东坡被提拔辅佐年轻的皇帝,而报复他父亲的迫害之仇。事实上,章援是小人之心了,后来苏东坡给他回信:
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已往者,更说何益?……见今病状,死生未可必。自半月来,食米不半合,见食却饱。今且速归毗陵,聊自憩我里。庶几少休,不即死。书至此,困惫放笔,大息而已。
(一一0一年)六月十四日。
苏东坡本就慈善,也许知道自己大势已去,过往恩仇不再纠结。(苏东坡死于同年八月)
七、遗憾。
苏东坡本被章惇以“不敬先皇”之罪再三贬谪至惠州(大庾岭南,属广东地区)。苏东坡不以此为苦,其乐观豁达的写下: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此诗传到章惇耳中:呦呵,这厮过得还挺滋润啊。于是再奏一章,将其贬至儋州(地处海南岛)。其弟苏辙也被再贬至雷州(地处广东省),也许是章惇故意为之。(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被贬地名与其字都有相同的部分,兄弟二人只能隔海相望。)
在北归途中,由于子由去接家眷等原因。苏东坡始终未能与其弟会面,也许这是他此生最大的遗憾。
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与弟弟子由在颍河船上共度中秋节,曾写下一首诗: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
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
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
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
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八、评价。
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以上两段摘自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简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