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沙湖 >> 沙湖优势 >> 正文 >> 正文

大旱之下鄱阳湖区多措迎候鸟

来源:沙湖 时间:2023/1/10

在江西省永修县吴城镇鄱阳湖区拍摄的白鹤(4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王小龙摄)

新华社南昌9月25日电临近10月,位于江西省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正迫切等待一场降雨——为了迎接即将抵达的候鸟大军。

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水鸟越冬地,在全球生态位中占据重要地位。每年10月下旬左右,70多万只越冬候鸟陆续从东西伯利亚、中国新疆等地飞抵鄱阳湖,其中包括全球98%的白鹤、80%的东方白鹳和一系列珍稀鸟类。

然而,9月20日入境江西的冷空气依然没能为湖区带来有效降水。此前,控制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在全球多地造成干旱,9月6日,鄱阳湖星子站水位退至7.99米;23日,水位退至7.10米,通江水体萎缩9成以上。

在九景高速鄱阳湖大桥上,记者观察到,七月初还是烟波浩渺的湖面大幅“瘦”身,大片河滩裸露,时而扬起黄沙。30多公里外的落星墩附近,原本11月左右才会萌发的苔草已经长过成年人膝盖,湖底变成了茫茫“草原”。

水域大面积萎缩、浅水区鱼虾减少、湖区土壤干旱板结、苔草纤维老化,干旱的鄱阳湖如何迎接即将到来的“客人”?

“我们现在也在想办法,在不利气候条件下,尽可能为候鸟提供停息条件。”湖口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余祖德说。

在鄱阳湖入江口附近,记者看到,在湖区以内,一个小型浅湖依然保有一定水量。当地管理部门通过开闸调度,从存水较为丰富的南北港内湖引水到主湖区的碟形湖内。余祖德介绍,碟形湖是鄱阳湖主湖区季节性干枯后,显露于洲滩中的季节性子湖泊。碟形湖水较浅、透光性好,适宜沉水植物、鱼类和底栖生物的生长,是候鸟觅食的理想场所。目前,鄱阳湖湖区多地已经展开对碟形湖的补水。

鄱阳湖水位下降,湖区的落星墩完全展露出来(8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万象摄

在鄱阳湖北湖东侧的庐山市,一批白琵鹭已于21日前后飞抵沙湖山湿地。然而,由于可食用鱼类、植物减少,候鸟可能飞到滨湖地区稻田、藕田、池塘等地觅食。

庐山市林业局副局长陈朝阳表示,往年人鸟争食的情况较少,今年恐怕会比较突出。当地正在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对可能受损的农户进行补偿。“我们希望通过提前准备,让老百姓在看到候鸟的时候不要驱赶,让长途奔波的候鸟能吃上粮。”

这一做法已经被南昌市高新区、上饶市余干县等地采用,预留几百亩晚稻不收割作为“候鸟食堂”,并参照周边粮食收成及市场粮价给予种粮户资金补偿。

科研人员也在为候鸟“保粮”而忙碌。

在鄱阳湖常湖池的洲滩上,一些高度及膝、略有发黄的苔草被割除。原来,只有生长8至28天的苔草才适合雁类取食。往年大雁们飞抵鄱阳湖时刚好赶上苔草的最佳食用期,可今年苔草提前天左右萌发,等到雁类抵达,纤维已经过于老化。

为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1.6万平方米的草滩上开展苔草刈割实验,促使苔草长出嫩芽,并通过设置不同刈割时间间隔、频次等方式,探索最佳“食谱”。实验结果将用来指导湖区其他地区的割草工作。

54岁的濂溪区江豚协巡队队长王第友也开始为候鸟的即将到来而忙起来。他带领的队伍每天沿65公里的湖岸线巡查十几个小时,除了巡护江豚、清除垃圾,还承担起劝导游人离开湖盆区、为候鸟创造更安全安静环境的任务。

“候鸟怕人,原本这里是水域人没法进来。但人爱鸟,就要为它们着想,让它们能翱翔万里。”站在快艇上,王第友望向北方,他希望,今年到来的“精灵”们一切都好。(记者:胡锦武、霍丹彤、陈毓珊、熊家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