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年,苏轼作了一首记事抒怀诗词,这也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的第三个年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因为是一首记事的诗词,对于记事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我们不难看出事件发生的时间:三月七日,这个日期刚好是一年中最优美的春季;地点:沙湖;人物:从同行皆狼狈中,我们就知道不止苏轼一人;事件起因:遇雨,雨具先去,用现代大白话说就是他们遇到一场雨,但是雨伞不在,当然那时雨伞和现在的雨伞不一样,那时候叫蓑衣。事件经过:同行的人都很狼狈,但是苏轼不觉得。事件的结果:过了一会放晴了,苏轼于是作此词。
最后两段主要是针对上面的事件,苏轼由此所引发的感想所作:
不要听雨点打在树叶上的声音而担忧,不妨一边放声吟咏,一边慢慢地行走。竹杖和轻轻的草鞋走的轻快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披着蓑衣即使在风雨里过一辈子,我照样过我的一生。
凉爽的春风吹醒我的酒意,有些冷,山头放晴的斜阳迎面而来。回头再观望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漫步而归,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从这段感想中,我们能看出苏轼的豁达乐观与坚韧,读着苏轼的这首诗词,不禁让我想到了郑燮的一首诗《竹石》中最后两句话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也有着一种豁达和顽强的精神。
豁达是一种宠辱不惊的心态,既来之,则安之;豁达有一种不记得失的淡然,泰然自若;豁达的人更有着宽广无垠的胸怀,风也晴天、雨也晴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