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沙湖 >> 沙湖资源 >> 正文 >> 正文

苏轼最治愈的一首词,低谷时一定要读

来源:沙湖 时间:2025/4/1
看白癜风权威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79454.html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先生像一只翱翔的雄鹰,从繁华的杭州调任到了密州,开始了他的新征程。密州,这个陌生的地方,对于他来说,却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他在知密州任上,写了一首被人们称为最治愈的词,其中的一句更是人人皆知。

这首词便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快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头望一眼刚才风雨萧瑟的之处,我信步归去来,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既有清旷豪放之气,又寄托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上片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点明雨具先去,渲染了外界烟雨的气氛。次句“何妨吟啸且徐行”,是上句的延伸和发展,即从容不迫、悠然自在、无拘无束、自信逍遥的外在表现。这是词人当时的真实心态写照。

词人对于春雨采取的是任其自然的态度,“何妨”二字透露出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吟啸”则更显示出他从容不迫、悠然自在、无拘无束、自信逍遥的精神状态,“徐行”进一步强调了他的从容不迫。总之,词人的心态是轻松自如、自信逍遥的。这为下片的抒情埋下了伏笔。

过片三句写“晴”,是对上片所写之“雨”的否定和补充。“料峭春风吹酒醒”写春雨的结束,春风的来临,“吹酒醒”三字点明前两句所写的“雨中”境界乃是醉态中的感觉,当之并不成立。

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既承上片所写之“雨”又把词意推进一层。“回首”承上而来,但“回首向来萧瑟处”的意思却与上片所写完全不同。“萧瑟处”指的是风雨之地,一语双关。那“萧瑟”的景象和感觉既来自自然界风雨交加的环境,又来自政治上的挫折和失败。“归去”三句是结句的补充和延伸。“归去”与上片“徐行”照应。“也无风雨也无晴”与上片“穿林打叶声”、“风雨”、“晴”等词语相照应。

从自然界风雨的角度讲,“风雨”指的就是刚刚过去的那场春雨和随之而来的春风。“晴”则是指自然界风雨之后终于放晴的状态。“回首向来萧瑟处”,这里的“萧瑟处”显然不仅指自然界风雨之地,更是指政治上的挫折与失败。

“归去”三句既是对过去的政治生涯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也是对未来生活的展望和规划。“归去”二字点明词人贬谪黄州之后一直过着蛰伏般的生活,“也无风雨也无晴”则进一步强调了他的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与他后来提出的著名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晁错论》)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此词是东坡词中风格旷达之作。

作者以一种平和、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政治上的挫折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他通过描写自然界的变幻莫测和人生的不确定性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整首词语言简洁明快、流畅自然、意蕴深刻、意境高远、富于哲理性和启示性。

它既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又是一篇人生的教科书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学习。

这是苏轼最治愈的一首词,低谷时一定要读。

苏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总能够在苦中作乐,将悲观的情绪转化为豁达的心态。他曾说:“人生如梦,过往如烟。”这不仅是一种人生哲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学会调整心态,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困难。

在这首词中,苏轼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他告诉我们,人生短暂,要学会珍惜当下,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这首词是苏轼最治愈的一首词,它告诉我们人生虽短暂,但只要我们学会珍惜当下,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困难,那么我们的人生将会充满无限可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