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沙湖 >> 沙湖资源 >> 正文 >> 正文

黄州是他人生的低谷,却是他文学的巅峰,三

来源:沙湖 时间:2022/6/8
裂变式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4253-1.html

网络上“怀民亦未寝”的梗火了,“张同学”火了,幽默风趣、豁达乐观的苏东坡又一次进入了大众视野。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苏轼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如此良辰美景,作为“夜猫子”代表人物的苏轼,于是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同学怀民。两人步于中庭,月光如水,竹柏之影舞婆娑,如水中藻、荇。此情此景、此时此刻,独两人者耳。

于是苏轼欣然把这次月夜漫游的故事写成了一篇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是苏轼贬谪黄州的第四年,此时的他,已经完成苏轼向苏东坡的进化,已然走出了人生困境,实现了生命的蜕变。然而这一切在他刚到黄州时是不敢想象的。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三首词,走进苏轼在黄州的岁月,看他如何一步步从低沉走向旷达,从落寞转为超脱。

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湖州太守任上被逮捕,押往京城。一时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元丰二年八月十八日,皇甫遵一行人抵京,苏轼被投入御史台监狱。(御史台,因遍植柏树,乌鸦成群栖息于上,故又称“乌台”。这一历史事件又被称为“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神宗皇帝对此案作出了最后判决:苏轼贬谪黄州。

元丰三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沉浸在过年的热闹气氛之中,苏轼在御史台吏卒的押送下,正式启程前往黄州。

01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元丰三年二月,苏轼抵达黄州。彼时的黄州不过是一个偏远萧条的江边小镇,骤然从江南富庶之地到了这穷乡僻壤(他在给王元直的一封书信里说:黄州真在井底!)从一州太守沦为被人看管的犯官,这种打击和心理落差,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而且贬谪生活可能是一场无期徒刑,也就意味着苏轼可能就此再也不被起用。

这样的磨难,苏轼整个人也快崩溃了。于是刚到黄州的很长一段时间,苏轼都把自己关在定慧院(因苏轼是犯官,没有官舍,所以只能暂时寓居在黄州定慧院)的屋子里,他白天不出门,只有在夜晚才出去走走。他在思考:自己是如何走到了这一步的?今后自己又该何去何从?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上片以鸿见人,写深夜定慧院中所见之景:弯月如钩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漏壶的水已经滴光,夜深人静。有谁看见我这幽居的人独自往来?就像天边孤雁若有若无的身影。

下片以人见鸿,人似飞鸿,飞鸿似人。突然惊起却又回过头来张望,心中千愁万绪百般苦恨,却无人知晓。拣尽寒枝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上忍受着寂寞荒冷。

黄庭坚说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然而,透过此词,我们亦可以看到苏轼内心深深的落寞与孤寂。

这是他刚到黄州之时的心境。

02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元丰四年,不管从内容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是苏轼创作生涯中的低谷。但此时的他或许是在积蓄力量,亦或是在忙于劳作。

因为这一年,他的好友马正卿多方奔走,想办法从官家那里为苏轼批得一块坡地。因为坡地在城东,苏轼援引白居易的故事,为这块地取名“东坡”,而他亦自号“东坡居士”,自此,便有了苏东坡。

不得不感慨,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这一进化,就像是一次涅槃重生,又像是一次脱胎换骨。因为自从号“东坡居士”后,苏轼不仅化身山野农夫自耕自作,他的心境也愈发豁达、澄明。

元丰五年,苏轼已经在黄州度过两个年头,眼看起用无望,东坡又是官府的,说不定哪天就收回了,所以苏轼打算在黄州购买田地作长远之计。

苏轼听说黄州城外三十里处的沙湖,土地肥沃,于是有在那购田置产的打算。三月七日,苏轼便和朋友一起前往沙湖,本来天朗气清,大家一边赶路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没想到风云突变,转眼间下起雨来,和苏轼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苏轼丝毫不介意,甚至依然欣赏雨中的风景。阵雨过后,天气放晴,苏轼想起这场突然而至又倏然而去的雨,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化作一篇《定风波》,惊艳和鼓舞了世人近千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雨。这场突然而至而又飘然而去的阵雨不就是人生处处无法预知的苦难和逆境。如何面对它,如何度过它,苏东坡这首词可以说是最好的答案。

海明威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苏东坡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03

《满庭芳·归去来兮》

元丰七年正月,苏轼正欢乐地度过他在黄州的第四个新年,这时间,他的雪堂之中,有高僧参寥,有道士杨世昌,有侠士巢谷,有琴师崔闲,还有他的好友陈慥,真可谓高朋满座,宾客盈门。而他不知道的是,在千里之外的汴京,神宗皇帝已经亲下手书:

“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

诏令将苏轼量移汝州。

三月的一天,苏轼收到了这封诏令。在黄州待了四年多的他,此刻已经深深爱上了这片贫瘠但可爱的土地,他想上书请求皇帝同意他继续留在黄州。但是当他看到“人才实难,不忍终弃”八个字后,他放弃了这种打算,因为作为一名积极出仕的知识分子,儒家“忠君爱国、造福于民”的思想始终是他的人生底色。

尽管内心万分不舍,他还是决定离开黄州,奉诏前往汝州。在与朋友和邻居的告别会上,他满含深情地写下一首又一首词。这其中便有《满庭芳·归去来兮》。

《满庭芳·归去来兮》

宋·苏轼

序: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在这首词里,苏轼提到自己两个家,一个是四川眉山,另一个便是黄州。此时的苏轼已经49岁,所以他在词里说“百年强半”,在那个年代,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确实来日不多了。而家里的孙子辈的,不仅不会说四川眉山的方言,反而尽楚语吴歌,只会说黄州当地的话了。黄州俨然是苏轼的第二个家了。而且他在这里开东坡、筑雪堂,周围的邻居都已经像多年的好朋友一样,没事串串门,约个小酒.

但是,人在官场,身不由己。故而只能“来往如梭”。然后苏轼跟这些朋友说:堂前柳树是我亲手栽种的,你们如果想念我,就帮我好好照顾它,千万不要修剪它柔嫩的枝条啊。另外江南的父老亲朋,也请记得把我打鱼的蓑衣时常拿出来晒一晒啊。言下之意是自己还会回来的。

由此可见,此时的苏轼已经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从最开始的“黄州真在井底”到此刻的“儿童尽楚语吴歌”,苏轼不仅在黄州实现了人生境界的飞跃,还把黄州作为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人人都有跌入谷底,陷入人生困境的时候,苏轼也不例外。从最开始的抗拒、低沉到接受、豁达再到热爱、超脱。在黄州,他学会了与生活和解,与自己和解,他不再执着于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而是随缘自适、随遇而安,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我们常常说,环境不会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只能是自己。如何改变,苏轼四年零两个月的黄州生活可以说是最好的答案。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亦是鼓舞和激励我们近千年的东坡精神。

本文由夜听古诗词(yetinggushici)原创发布,作者:丁十二,号慕瞻舟人,诗词爱好者。

转载请联系。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