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沙湖 >> 沙湖资源 >> 正文 >> 正文

长沙麓山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访

来源:沙湖 时间:2023/3/3

作者陈先枢杨里昂彭国梁摄影乔育平

长沙麓山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

唐人李建勋在游麓山诗中有“虽向钟峰数寺连”之句,可知古时岳麓山中佛寺不少。如今,除了峰顶的道观云麓宫外,佛寺只留下麓山寺一处了。麓山寺始建于三国吴宝鼎三年(),亦即西晋泰始四年(时晋已称帝,但吴未灭,长沙属吴),是长沙诸寺中建立最早的。山门上王闿运所撰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准确地道出了它的历史渊源。

麓山寺山门

麓山寺在岳麓山的山腰,《岳麓志》上说:“隋唐以前,塔庙尤盛。”据传那时的庙宇延伸到了山麓。杜甫曾用“寺门高开洞庭野,庙脚插入赤沙湖”极言该寺建筑之宏伟。麓山寺由山门、大雄宝殿、弥勒殿、观音阁、斋堂等组成。二十世纪抗日战争中屡遭日机的轰炸,主体建筑几乎全毁,仅留下山门和观音阁。年以来,由长沙市佛教协会主持恢复旧貌。麓山寺今为“伽蓝七堂制”。山门采用湖南地方建筑风格,为牌楼式,精雕细刻,盘龙雕凤,极尽华丽。前进为弥勒殿,殿内正南祀弥勒佛,背面为韦尼陀塑像,左右两壁嵌佛像十八尊。

中栋为大雄宝殿,三开间单檐歇山,由四十二根石圆柱支撑,盖黄色琉璃瓦,颇具唐风。殿中塑全身佛像三尊,左、右、后壁塑千乘佛。弥勒殿两旁为钟亭、鼓亭,大殿两旁有禅堂、说法堂等。

观音阁在寺院最后一进,祀奉观音老母。殿中不见泥塑木雕的五百罗汉,却于阁前坪中植了两株罗汉松。罗汉松的果实状如人形,酷似罗汉。树上果实累累,就好像无数罗汉陪伴在观音身边。尤其奇特的是:两棵罗汉松相对而立,却虬枝交错,如一道拱门,寺僧称此地为“松关”。因它们与古寺同龄,因此有“六朝松”之名,往往成为诗人吟咏的题材。遗憾的是:清乾隆年间,其中一株被大风刮折。消息传到山下的岳麓书院,学子们纷纷来寺院凭吊,还为此赋诗,张九镒的《麓寺六朝松大风拔一感赋》更是传诵一时。诗云:

翻风啸雨插云根,百尺森然独踞尊。

共说六朝留古迹,已非双树立僧门。

虎岑堂护虬髯影,鹤井泉空蜕骨痕。

倚石坐看偏缺一,眼前灰劫竟谁论?

到清朝末年,另一株也被大雪压死。寺中特地请来高明的木匠,将两株罗汉松做成两条特长的木凳,每张竟长达三丈,可坐二三十人。寺院将这两张特殊的长凳送给了岳麓书院留作纪念。又在观音阁前补种了两棵罗汉松,如今早已高过阁檐了。

麓山寺有一碑,碑文为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撰书。碑文叙述麓山寺创建以来历代住持之名僧说法传经的情况,并一一列举名僧及有关官员对该寺的贡献。书法雄健,为李邕生平之杰作,亦为国内不可多得唐代名碑之一。今存于岳麓书院教学斋一侧。

麓山寺俯瞰

在离麓山寺不远的山坡上有一座小亭叫半山亭,是寺中为供僧人和香客往返歇脚而修建的。咏此亭的诗作不少,但最为人传诵的则是相传出自“岳麓烧火僧”之手的一首七律:

山半山庵号半云,半留平地半崎嵌。

半山茅块半山石,半壁晴天半壁阴。

半酒半诗堪避俗,半仙半佛好修身。

半间房舍云分半,半听松声半听琴。

二十八字中竟嵌入一十六个半字,一点不显得牵强,可谓用字高手。

麓山寺后原有一块巨石,称三生石,相传为高僧圆泽修炼处。圆泽为唐时麓山寺僧人,他经过刻苦修炼,能知自己的前生和来生,佛教称前生、今生和来生为“三生”,故此石名“三生石”。杭州天竺寺中也有一块三生石,也是圆泽的遗迹,如今尚存。但麓山寺后的三生石却不知去向。清代岳麓书院诸生安仁人欧阳厚墀曾到山中寻访,没有找到,只留下“至今到处是云根,未知谁是三生石”的诗句。

今麓山寺方丈为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圣辉原是一位受尽艰难的“四类分子”子弟,年三十岁时在九华山出家。次年回到家乡长沙,在开福寺参加中国佛学院入学考试,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仅有小学文化的圣辉,通过刻苦自学,获中国佛学院硕士学位。年他作为中国宗教领袖七人代表团中最年轻的一员参加了联合国“千年和平大会”。“虚空我尽,我愿无穷”是圣辉法师献身中国佛教事业的境界与理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759.html